记“好电影人”饶昌东:十二年义务放电影千余场
2014年9月,贵阳花溪一位71岁的老人登上了中国文明网策划的“好人365”榜单,12年来他自掏腰包免费为群众放电影千余场,把文化带进大山,用双肩搭起流动电影院。他就是“好电影人”饶昌东。
饶昌东是贵州最早接触电影放映的那一批人之一,1966年,他曾和朋友率一支电影放映队从贵阳徒步放映到韶山,这段时间的经历给饶昌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放完一部战争电影,观众们突然蜂拥到了银幕下面,开始四处寻找。饶昌东好奇地问他们找什么,他们说在找电影里的子弹壳。“这才知道电影对于这些村民意味着什么。”饶昌东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岩镇上修建了闭路电视管理站,乡镇电影事业受到冲击,电影院也跟着停业。多年来,村民找子弹壳的那个场景却常常在饶昌东的脑海里“回放”。
2002年,饶昌东和几位老伙伴一起,决定组建青岩“德昌民老年电影队”下乡放电影,他们为电影队定下了义务下乡放电影的宗旨。
回想起老年电影队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情形,他们至今备受鼓舞。当时是2002年的国庆节,在青岩广场聚集了上千名观众,热闹非凡。一位青岩镇的居民说:“太怀念传统电影了,对我们那代人来说,一部老电影,一首老歌,可以影响一辈子。”
刚开始,他们放映的片子都是租来的,后来电影公司知道他们的情况后,不但免了租金、打开片库让老人们随意挑选影片,还送给了他们一台新的放映机。
由于经济条件不容许,老人们经常四处借车,拉着器材翻山越岭去各村寨巡回放映电影。有时借不到车,他们就肩扛手提电影器材步行赶路。见此情形,队员张翔老人便借来女婿的面包车当电影队的“专车”,经常深夜驾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
有一次,老年电影队扛着两部放映机,兵分两路到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的回水村和沙坝村放映。这两个村均是较偏僻的贫困村,村民早早地便在场坝上等待着放映。可天公又不作美,突下小雨,村民们急忙帮着把放映机移至屋檐下,为老人打着伞继续放映。雨越下越大,不少村民的衣服全湿透了,仍兴致勃勃地将两部影片看完才罢休。这一夜,饶昌东他们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到家。
随着“德昌民老年电影队”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每当电影队下乡放电影时,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往往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地在村前迎接电影队,主动帮忙搬器材、挂银幕、接电源,布置场地。
饶昌东还提起一件事,青岩镇有一个村寨,因交通不便,村民们自筹资金修建了3公里的山间公路。公路通车时,村民们请电影队去放电影。为了表示对电影队的欢迎,银幕挂在田野中,全寨每家在田间摆一个火锅,邀请老人们入席同乐,大家边吃火锅边看电影,场面非常壮观。
饶昌东说:“我们不仅要让自己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还要让更多的人与我们同乐、同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
这,就是饶昌东他们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