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10年坚持背瘫痪儿求医上学 成儿子第二双“脚”

13.05.2015  12:39

  


张远康背着儿子到邻村诊所看病途中休息


张远康背着儿子在众多学生中格外抢眼

    赵泽洪从小患上怪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生活不能自理……

  但其母张远康从来不觉得儿子是家里的累赘。为了给他看病,10年来,她背着儿子爬山路过河、赶汽车、乘火车,求医路遍布云贵两省。

  当看到其他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堂时,张远康为了圆儿子一个“入学梦”,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大雨滂沱,她总是风雨无阻,背着儿子去上学。为此,这位伟大的妈妈,成了儿子人生的第二双“”,在乌蒙山里丈量着山路的长度和母爱的厚度。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此时的儿子,也只能默默在心里说声:妈妈,你是我的脚!

   背瘫痪儿四处求医 她10年坚守不离不弃

  时间定格在2002年春天,一名男孩在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冯家寨组顺利降生,这无疑给新婚不久的赵庆胡和张远康夫妇喜上加喜,家人给新生儿取名赵泽洪。

  孩子出生不久,丈夫赵庆胡为了贴补家用,只能离开妻子和新生儿子,加入了南下的打工潮。而妻子张远康则独自留守家中,承担起种地养畜、照顾孩子的家庭重任。

  当小泽洪长到半岁时,张远康发现,其他同龄孩子能在地上到处爬,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呆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但起初她并没有太在意。孩子4岁时,张远康发现,原本可以到处跑的孩子却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这时候的张远康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患上某种疾病。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带孩子出门看病的责任自然落到了张远康身上。但张远康一家居住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宝塔村冯家寨组距离威宁县城有100多公里,距云南省宣威市有200多公里,距六盘水市有80多公里。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看病谈何易?

  此时,坐落在大山环抱中的新发乡宝塔村村民们想出远门有两条道可以选择:一是从宝塔村出发赶到新发乡政府所在地,乘班车出行;二是从宝塔村冯家寨组往可渡河支流方向走,先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到可渡河边,过河后再沿着悬崖边爬上半山腰,才能到达贵昆线(六盘水至宣威段)一个叫罗盘地的小火车站去赶火车出行。

  而当年新发乡宝塔村的村民们为了节约车费,都会选择第二条路线乘火车出行,赶往宣威或者六盘水。

  显然,为了省钱给儿子看病,张远康只能选择铁路出行。每次张远康从家里早早地出发,背着儿子先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到可渡河观音桥边,过桥后再沿着悬崖边爬上一座大山,最后赶往半山腰的罗盘地火车站去赶火车。

  开始那些年,儿子体重还有40余斤,她背着儿子跋山涉水到15公里外的罗盘地火车站去赶火车,每次都要大汗淋漓、筋疲力尽时才能抵达火车站。有时遇上下雨下雪天气,山路滑湿难行,张远康赶到火车站时火车早已开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张远康只能再一次筋疲力尽地背着儿子无功而返,期待第二天能赶上火车。

  在宝塔村到罗盘地火车站这15公里山路上,为了给儿子看病,张远康如今已记不清走过多少遍,爬过多少回,摔过多少跤,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子的病情诊断和治疗。

  从2005年以来,张远康背着儿子先后到过云南宣威市、贵州六盘水市、贵阳市等地检查,最后孩子的病情诊断结果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据医生介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DMD患儿一般3至5岁出现肌无力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大约12岁左右失去独立行走能力,20岁左右由于肌无力、呼吸衰竭,最终可以导致患儿伤残和死亡,目前此病尚无根治方法。

  为了给儿子治病,张远康说,只要还抱有一线希望,她都绝不会放弃治疗。“就算背着儿子从贵州走到北京,我也要用双脚为儿子延续生命的长度。

   背着儿上学陪读 她3年坚持不懈风雨无阻

  在威宁,“立夏”过后的天亮得特别早,五点半不到,山里的天就开始露出鱼肚白。

  从2012年以来,新发乡宝塔村的村民们会发现,天刚麻麻亮就会有一个身影背着孩子走过村口的大树旁,向新发民族小学方向走去。近3年来,只要是孩子们正常上课时间,这样的早起上学现象就从未间断过。这对早起上学的母子正是张远康和她的孩子赵泽洪。

  自从孩子诊断出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后,张远康也曾买来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看着孩子日渐消瘦下去,做母亲的心如刀绞。

  自从懂事以来,每当赵泽洪看到村里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从自家门前经时,赵泽洪总是告诉母亲张远康:“妈妈,我想读书!

  但看着自家孩子特殊的身体状况而不能按正常年龄入学时,张远康总是有苦说不出,不禁潸然泪下。

  2012年9月,新发民族小学校长何顺发得知赵泽洪一家的特殊情况后,特意跑到他家,把这名已经十岁的孩子接到学校来读书。为了张远康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学校还特意把张远康安排到新发民族小学来帮助学校做学生的“营养餐”。

  这样一来,张远康不仅每天可以背着孩子上学放学,还可以一边在学校做“营养餐”,一边更好地照顾孩子赵泽洪。同时,每月还能从学校里拿到1000元的劳动报酬。

  作为母亲,终于圆了孩子一个“读书梦”,常年悬在张远康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在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每天天刚麻麻亮,张远康就叫醒儿子,给儿子穿衣、洗脸、漱口,然后背着儿子向学校走去。

  有时候在课堂上或者课间赵泽洪要上厕所,而妈妈张远康却忙不过来时,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会主动帮助这名特殊的同学,抱着或者轮换背着赵泽洪去上厕所。在山里的学校里,家长与学校,学生与老师间经常轮番接力,一起为这名特殊的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赵泽洪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如今,原来40多斤的孩子已经出现严重肌肉萎缩,全身只剩皮包骨头。13岁的孩子,如今已不足30斤。

  张远康告诉记者,自从今年以来,儿子的食量大减,每餐吃小半碗饭都无法下咽。如今,因为儿子臀部只剩皮包髋骨,根本无法正常坐立,平常上课时只能依靠凳子背靠着,否则一旦身体倾斜,孩子再无力气立起身来,读书过程愈加辛苦。

  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从未上过一天学的张远康在文化程度上吃了不少亏。自从孩子赵泽洪出生后,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她最远的地方只去过贵阳,那还是带孩子去贵阳医学院看病。

  “不知道孩子还能坚持读多久的书,也不知道他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多久。只要孩子还想读书,无论我多苦多累,背他一辈子我也乐意。”这是一位母亲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

  张远康,一位平凡但不平庸的母亲,正用她的双脚和责任,诠释了人间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文/图 早报记者 王波 通讯员 杨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