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筑路大军扛起贵州通衢大道

20.06.2014  11:56

  翻开今天的贵阳地图,三环十六射城市骨架路网如巨龙般盘踞在筑城大地上,贵阳北站、贵阳机场、洛湾码头、贵阳东站……犹如一颗颗明珠,照亮了贵阳“通江达海”的梦想。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会惊讶而欣喜地发现,再过三五年,随着贵广、沪昆、渝黔、成贵等高铁快铁的相继开通,一个“至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地2小时,至武汉、广州、西南等地4小时;至上海6小时、至北京7小时”的发展规划,正在贵阳这个曾经“山高鸟不飞,路险人畏行”的土地上,逐渐变成现实。

  但在解放前,贵阳却是个“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的地方。

  当时,坐落于黔中地区的贵阳,因境内地势起伏较大,经济落后,几乎没有铁路运输。1927年,贵州历史上出现的第一辆汽车,竟然是“拆散后,用人工从桂林经支离破碎的公路抬进贵阳的。

  为了改变贵阳落后闭塞的交通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筑城人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兵、路工和民工汇成百万筑路大军。他们奋斗在黔桂、川黔、湘黔、滇黔等铁路建设战线上,拼搏在贵阳火车站、贵阳枢纽站的施工现场,以自己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为贵州、贵阳的交通运输建设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蜿蜒于清水江畔、盘旋于云雾山上的黔桂铁路,北接川黔、成渝、宝成线,西接滇黔线,从都匀接湘黔线经京广线,可通往首都北京,是祖国西南的交通动脉。然而,由于地形复杂,仅都匀至贵阳的145公里路段中,就要开凿32个隧道,修筑24座大中桥梁和300多座小桥涵洞,仅路基土石就有1820万方,如果圈成高宽一公尺的土墩,可以绕贵州全省7周!工程的艰险程度可想而知。面对困难,黔中儿女和筑路大军却毫不退缩,他们战高山悬崖、克激流险滩,将一座座高山、一条条河流,变成了通途大路。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斗,1952年,贵州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干线——黔桂铁路终于全线通车了。

  随后,在筑路大军的努力下,横跨乌江天险的川黔铁路,翻山越岭的湘黔铁路,横跨云贵高原、穿越乌蒙山脉的滇黔铁路线陆续通车。贵州、贵阳再也不是被群山阻隔在祖国怀抱之外的“孤岛”,黔中大地与祖国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而随着贵州交通大门的打开,贵阳也逐渐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贵阳火车站、贵阳枢纽站、贵阳北站(老)、贵阳西站等纷纷建立。其中,贵阳火车站就是当时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也是黔桂、湘黔、滇黔、川黔四大干线的汇合站和西南各省物资交流的转运站。枢纽站全长19千米,包括列车编组用的南站,修理车辆的车辆段、修理机车的机务段、养护工程的工务段,转运材料的材料厂、货车站、客车站和客车技术作业站。北站是川黔路进入枢纽站的咽喉,起着列车交会的重要作用。西站是滇黔线的门户,它和南站、客车站之间由铁路专线联结构成了枢纽站的环行线……贵阳的路网越织越密,交通设施也愈加完善。

  1959年2月7日,是可以在贵阳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天。这一天,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由贵阳站开出的挂着17个车厢的列车,奔向了广西柳州。这是贵阳站发出的第一列客车,贵阳不通火车的历史从此结束了。同时,随着市防公路,一批省级公路干道,农村、工矿区简易公路等的建成,以及磊庄机场的投用,贵阳开始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互相配套的运输网络。贵阳交通运输的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仍有很多记忆让人感动——

  齐齐哈尔、牡丹江、柳州和广州铁路局,为贵州的铁路建设送来了急需的铁轨;苗族、布依族等兄弟民族,爬山越岭,奔赴铁路建设工地;沿线人民主动让房、送柴送草,支援铁路建设;筑城军民上万人,投入到贵阳铁路枢纽站建设的突击战中;筑城商业职工在20多千米长的铁路工程战线上设立了25个门市部,保证“筑路到哪里,就供应到哪里”……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才换来了贵阳交通运输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阳网记者 王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