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百里杜鹃生态旅游之路:不负花海不负乡亲

13.03.2016  14:43

    本报记者 周清

    春风已至,沉睡一冬的百里杜鹃正在苏醒绽放。3月10日,百里杜鹃景区开门迎客。

    “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的盛名下,赏花客如约而至,散落在绵延百里的花海中,蔚为壮观。

    2015年,百里杜鹃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7亿元。

    还是那片杜鹃花海,上世纪90年代村民“与之为敌”,最近几年爱之如命。

    “过去,百里杜鹃所在的普底乡小煤窑泛滥,百姓毁林开荒,大量的杜鹃花林遭到破坏,甚至死亡,杜鹃花海面积锐减三分之一。”提起那段日子,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民护花使者黄家涌用“忧心”来总结。

    如今,黄家涌忧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以尊重自然为基础,着力构筑生态旅游保护屏障,景区生态修复、植被完整性、水资源保护、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剧情”反转的背后是百里杜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1993年,百里杜鹃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百里杜鹃的生态保护真正见成效还是最近这几年。”百里杜鹃景区林业局副局长曾凡富告诉记者。

    总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百里杜鹃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很长一段时间里,百里杜鹃小煤窑泛滥成灾。

    2008年初,景区非法采煤涉及29个村1134口采煤窝点,非法采石场11个,非法采煤采矿从业人员多达3千余人。

    “自2008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煤采矿,炸封取缔非法采煤窝点1522处。”百里杜鹃国土资源分局局长张勋强说,百里杜鹃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总结起来就是一手打击非法采煤采矿,一手恢复、保护生态。

    2012年,百里杜鹃景区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纲领,编制了《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针对旅游交通、旅游精品建设、生态旅游建设、旅游特色风貌村镇等十大方面,110个项目共投资400亿元,完善景区功能,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恢复、保护生态,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2014年,百里杜鹃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美景不应该与贫困捆绑在一起。发展与生态并肩前行方能不负花海不负乡亲。

    2007年9月,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2008年3月,百里杜鹃被评为3A级景区;2010年12月,被评为4A级景区;2013年10月,成功升级为5A级景区,百里杜鹃创造了“百米冲刺速度”。

    百里杜鹃破茧成蝶,以其天然原生性、资源唯一性、景观独特和不可复制性的杜鹃花海涌起旅游发展春潮,润泽一方百姓。

    7年前,百里杜鹃永兴村靠务农为生的安琴远开起了农家乐。

    “杜鹃花又要开了。”安琴远说起杜鹃花的时候,语气里满是幸福。“是这片杜鹃给我带来了好日子哩,不然哪有现在每年20万的收入啊!

    这片杜鹃花海托举起了整个百里杜鹃村民的小康梦。

    杨淼的杜鹃湖酒家从5年前的小餐馆变成了集餐饮、住宿一体的酒楼,小有规模。杨淼把自己餐馆生意的火爆归功于百里杜鹃旅游的火爆。

    百里杜鹃金坡乡附源村,靠农家乐起家的宋慎海带动下,附近有村民修起了可容纳近百人的农家客栈。

    百里杜鹃景区,靠“”吃饭的案例比比皆是。

    数据显示:2015年,百里杜鹃管理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970元增加到7004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42314人减少到12333人,4个乡两个区全部减贫摘帽。新增的收入中,大部分来自旅游业。

    “往小了说是杜鹃花给了百姓好日子,往大了说真的就是那个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凡富的语气里满是坚定。

    百里杜鹃在生态旅游之路上愈发如鱼得水。

    翻开百里杜鹃景区的“十三五”规划,“生态立区”被置于战略位置的高度,战略布局清晰明确:做好营造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百里杜鹃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不负花海,不负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