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瑞士小孩儿是这么玩儿的
碎石机•挖掘机•运渣车•石块儿……
——瑞士小孩儿是这么玩儿的
博物馆内,小朋友正在学习如何操控帆船
三台巨大的风机为小水手们提供扬帆的动力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一到“工地”上,正太、萝莉们立即变身市政工人,个个分工明确,干劲十足
糟糕,我的车好像抛锚了
这里在施工,没带安全帽不准进入
卢塞恩,阳光明媚。
这里有清澈的卢塞恩湖、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傲娇的天鹅,还有瑞士接待游客量最大的博物馆——交通博物馆。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按照主题,各展馆分门别类的陈列着展品,演绎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历程。
采访结束走出展馆,一片清脆的笑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在几座展馆中间的广场上,我们看见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市政施工”画面——
大约200平方米的一块地面,被划成两个紧紧相邻的区域——
一个区域内摆放着两台“碎石机”、五台“挖掘机”、六辆“运渣车”,十多个交通警示标识,当然,作为一个“工地”,这个区域内还有一块“破损的路面”,里面有许多砂石;另一个区域路面完好,摆放着许多交通指路标识和指示标识,许多“小汽车”在里面行驶。
大约20来个小孩子在这两片区域内,愉快的“工作”、“生活”着。
说他们在“工作”可一点不假。几个男孩子各自在一辆“挖掘机”里作业,操作机械将石块儿挖起并装进另外一些小孩儿“驾驶”的“运渣车”里,后者又将石块儿运至“碎石机”处。
这里,几个头戴安全帽的小女孩儿,用铁锨或手捧将,石块儿转运到“碎石机”上,随后,摇动履带将石块儿输送到“碎石机”内,“碎石机”的出口,又有几个驾驶“运渣车”的小孩儿在候着,他们负责将“碎石机”吐出的石块儿又运到那块“破损的路面”……
如此,游戏可以循环往复地进行。
紧邻施工现场的旁边的区域则是一幅“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景象。禁止左转、红绿灯、禁止掉头、右转……一块块交通指示牌树立在“复杂”的道路两侧,七八个小孩子在这里驾车行驶。
驻足观看了10多分钟,我们发现了这个由3岁到6岁小孩子主导的“工地”上蕴含着一些特别的东西——
自然形成分工协作。根据性别、年纪,男孩子大多负责“驾驶”体型较大的“挖掘机”,女孩子多“驾驶”体型较小的“运渣车”,一个明显年纪最小的小女孩儿则专门负责清扫“碎石机”传送履带洒落的石块儿。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已经具备了协作精神,并据此大幅提升了游戏的速度。
严格遵守交通纪律。在“工地”现场,排放着许多黄色的交通警示标识,“左侧绕行”“右侧绕行”“禁止通行”……小孩子们驾驶的“运渣车”,基本都按照这些警示标示行驶,鲜见有人违章。同样,在紧邻的另一个区域,孩子们“开车”时,很自觉地会按照“左转”“掉头”“红绿灯”等指示标识行驶,甚至,还能明显的看到“转弯车让直行车”“右转弯让左转弯”等驾车行为。
模拟真实的机械操作。据了解,这些“挖掘机”的操作杆、操作原理与真实的挖掘机基本一样。这一点在旁边的一个“帆船”运动场也得到了体现——起点处有三台大功率的风扇送风,风力有强有弱,模拟现实中复杂的环境,孩子们则“全身披挂”安全设备,控制帆向、船速,学会转弯、加速、直行,而这些“帆船”的操作原理与真实的帆船也基本一样。
写到此处,我的脑海涌上了一句话——寓教于乐。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这一点从他们的小花脸、笑脸上可以看到答案,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开心中还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文明意识。
我更有一个疑问——瑞士的职业教育是不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这些施工机械外形高度仿真、操作原理基本与真实的机械一致,这样的游戏是否从小就在让他们接触技能?
“本次报道由贵阳银行全程冠名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