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起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在奉献与担当中向上向善

13.06.2015  12:17

中国青年网南京6月13日电 (见习记者 褚楚)“人生需要信仰,生命需要榜样,我的信仰就是雷锋精神,榜样就是雷锋老班长。” “我随时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 “知识改变命运、转变成就未来、奉献快乐人生,这是我这些年来最深刻的感悟,在油田这片热土上,我努力着、我收获着、我快乐着。”“核心价值观不是什么“大道理”,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身体力行,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择善而行。”

崇义友善好青年毕万昌、人民日报战地记者焦翔、爱岗敬业好青年肉孜买买提·巴克、孝老爱亲好青年王东四位向上向善好青年,两场事迹分享会,在这个烈日炎炎的盛夏,像一场淅沥沥的细雨,滋润着南京这座人文古都,为这里的青年吹来一阵阵青春正能量的清风。6月12日,团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一组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在这个青春洋溢的校园里,唱响青春主旋律,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

要做一颗饱满的雷锋精神的种子

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在分享会上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我是沈阳军区某工兵团汽车连雷锋班现任班长毕万昌,2009年12月,深藏着父母亲朋的殷切期望,怀揣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尤其是对英模雷锋的崇敬之情,从哈尔滨入伍,走进光荣的‘雷锋团’。”高亢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会场,崇义友善好青年毕万昌用军人的英姿飒爽展示着青年军人的青春风采。

2012年10月25日,团队组织新老雷锋班班长交接仪式,在雷锋老班长塑像前,在全团官兵注视中,毕万昌激动地接过雷锋枪和雷锋班班旗,并郑重许下誓言“高举雷锋旗帜,传承使命担当,弘扬雷锋精神,坚守道德高地。

毕万昌告诉大家:“上任伊始,我把历任雷锋班班长当作偶像,跟着先进学先进,照着雷锋做雷锋”。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富而高尚的道德规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向善、求善、行善”的优秀道德传统。

一任班长,一生担当。作为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始终不忘组织嘱托、社会期待,在接力传承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新老接力中感受精神力量。

有同学问毕万昌:“您怎么看待现在网络上有不认同雷锋精神,甚至诋毁雷锋精神的现象?”,毕万昌严肃地回答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雷锋,不了解雷锋精神,没有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和学习,认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在传播雷锋精神的道路上,有人质疑,说他们是在哗众取宠,是在捞取政治资本,但毕万昌始终坚持“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为了党和国家 责任和使命时刻准备着

人民日报战地记者焦翔在现场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如果说雷锋精神是毕万昌的信仰,那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为了党和国家时刻准备着,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在过去几年里,他在战乱的中东国家间穿梭,报道了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等几个国家政权被推翻或者内战的过程,经历过汽车爆炸、炮弹袭击、暴力抢劫、北约空袭、狙击手放暗枪。他的传奇经历触动了台下诸多同学的内心,他文质彬彬的气质吸引了台下同学们的目光,他是今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副主编焦翔。

2011年1月,焦翔刚到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4000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

焦翔说:“驻外第七个月,我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都是死亡的味道。为了躲避空袭,卡扎菲把国家电台等敏感机构都安置在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楼下,这就意味着,我们就都成了他的人体盾牌”。爆炸总把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我都要使劲儿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还好我还活着!

类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的,恐惧和死亡每天都在焦翔的身边笼罩着。

康德曾有句名言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在战场坚守了1200天。”焦翔用执着的信念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和使命。

焦翔总共完成了100万字文稿,拍摄了6万多张图片,另外还有视频、微博等大量新媒体报道,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媒体上,为中国和全球读者了解中东战乱,为中国政府作出重大外交决策,尽了他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焦翔有很多自己的感悟,“洞悉乱象,把脉大局,我感悟到中国力量。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

这些经历,也让焦翔领悟到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他要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舶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

在分享会现场,很多同学积极与焦翔互动,有同学问焦翔:“几年来,作为一个没有雇员没有同事,孤军奋战在战地的中国媒体记者,你在国外想家的时候怎么办”?焦翔说:“我很少想家,我的父母希望他把工作完成好,当从报纸上读到焦翔的报道,家里人就放心了”。但焦翔还是告诉记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自己不敢听歌,因为听到以前和亲人一起唱过的歌,眼泪就会不知不觉地流。

我随时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焦翔想,当在座的同学们和他有了相同的经历,有了同样灵魂的洗礼,也会喊出与他相同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