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一是聚焦生态短板厚植生态基础。 围绕“大生态”战略思路,积极对25度以上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六盘水市已完成91.9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4.1%上升至目前的53%,年吸收二氧化碳400万吨以上,释放氧气300万吨以上。治理石漠化24.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1平方公里,全市退耕还林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率从42%下降至35%,土壤侵蚀模数由新一轮退耕前的每百平方公里1985吨降低至目前的731吨,年保土12500吨以上,年保水1800万m3以上;退耕还林区动植物物种由退耕前的86种增加到现在的322种,增加3.8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
二是聚焦脱贫攻坚倾斜极贫乡镇。 紧盯“大扶贫”战略目标,把退耕还林工程做成扶贫工程、民生工程。县区层面上,全市3个贫困发生率较高县区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90.33万亩、占全市计划任务91.92万亩的98.27%,涉及资金13.55亿元。乡镇层面上,优先向“216”极贫乡镇倾斜。2017年,向“216”极贫乡镇下达退耕还林项目14.395万亩,实现“216”极贫乡镇现有25度以上坡耕地全覆盖,为2017年度全市计划实施面积的19.19%,涉及资金2.15亿元,覆盖农户3.43户14.5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7.59万人,占“216”极贫乡镇总贫困人口的85.86%,全市总贫困人口的23.98%。现已完成8.64万亩,待通过核查验收后,即可按照1500/亩的标准兑现补助资金,助推人均增收650元以上,带动2.3万人脱贫。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已成为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绿色红利。
三是聚焦经果占比拓宽增收渠道。 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把民生融入生态,生态融入民生,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截止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累计种植济林87.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95%,户均拥有经果林近2亩。品种主要有刺梨、猕猴桃、核桃、软籽石榴等,已形成水城县百里刺梨产业带、盘州市万亩软籽石榴基地等一批经果种植示范区。仅2017年,全市种植经果林75.73万亩,为全年退耕还林任务的100%。首批种植的经果林现已陆续进入挂果期,果树已逐渐成为百姓的“摇钱树”。待全部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500元/亩,带动增收20万户70万人以上。
四是聚焦成果巩固加强后续管护。 牢固树立“三分种,七分管”的理念,从宣传引导、技术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保险等方面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至今,在退耕区安插禁牧警示标牌5250块,召开加强退耕林地管护群众会4500场次,开展修枝整形、施肥培土、病虫害防治等林业技术现场培训151场次。修建退耕林区道路1500公里,具备抗旱保苗功能的小水库(山塘)72个,灌溉管网150千米。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大力推进猕猴桃、刺梨等主导特色产业投保工作,实施刺梨投保2万亩,猕猴桃2万亩。
五是聚焦兑现补助落实惠农政策。 紧扣兑现补助这一退耕农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开展丈量验收,兑现补助资金。截止目前,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资金13.788亿元,覆盖农户28.14万户112.56万人,其中贫困户6.08万户15.9万人。现已完成丈量验收73万亩,验收完成率79.41%。首批(国家分三批次下达)农户补助资金0.96亿元已全部兑现,兑现率100%。补助资金的及时兑现,促进了国家惠农政策在六盘水市落地生根,推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六是聚焦长远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在树种选择方面因地制宜,地块布局方面集中连片,推进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将退耕还林工程打造成六盘水市旅游开发、森林康养、保健食品、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现已打造特色种植规模万亩以上乡镇55个,千亩村321个。现全市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林地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延伸性产业28万亩,开展林下种植小黄姜、白菜、辣椒、马铃薯等蔬菜75万亩,重楼、黄精、射干桔梗等“名特优”中药材2.5万亩;种植刺梨68万亩,核桃9万亩,为盘州天刺力、信友核桃乳等饮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初步形成了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基础平台,衍生产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信息来源:六盘水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