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盛赞贵州减贫经验 贵州脱贫攻坚的成就对世界启迪巨大
中外嘉宾盛赞贵州减贫经验——
贵州脱贫攻坚的成就对世界启迪巨大
“中国是如何脱贫的,做了些什么,如何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贵州的案例有着巨大的启发性,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
这是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演讲时,盛赞贵州脱贫攻坚。
百闻不如一见。金墉的点赞,源自演讲前几天来贵州的一次实地考察。考察中他还表示,贵州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贵州的发展经验对世界有启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拼搏创新,大胆实践,创造了贫困落后省份后发崛起的“贵州速度”,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本”。
五年来,贵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减贫人数全国最多,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4.3%下降到7.75%。
不是一搬了之,而是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0月30日,“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部分嘉宾考察团一行走进贵州,分赴贵阳、毕节等地考察,交流社会发展和减贫经验。
在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洁一新的房屋,设施齐备的小区,让嘉宾赞叹不已。该点已安置搬迁户3841户16852人。
“这里的搬迁群众对新房和新生活的满意度很高,非常了不起!”当得知这里的搬迁群众还享有生活、就业、医疗、教育、治安等全方面服务时,来自肯尼亚农业部畜牧业和渔业部稻米生产专员欧姆南德·德卡大为点赞。
点赞的背后,是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不懈努力,源自贵州不断与时俱进的顶层设计,构筑起了强大的政策“组合拳”。
开创性地制订实施了《贵州省大扶贫条例》;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贵州与时俱进创造性提出了全部城镇化集中安置的举措,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政府不是一搬了之。”见证了黔西县锦绣花都、奢香古镇居民们的幸福生活后,利比里亚国家信息文化旅游部助理部长沃兹·萨姆尔福瑞门感慨地说,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非常有效,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太幸福了!”
贵州的精准扶贫经验不是盆景,而是风景
“贵州曾经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但贫困发生率如今已大幅下降,而帮助贵州人民快速脱贫的方式之一,便是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的发展。”
11月3日,金墉带领世界银行考察团赴贵阳市息烽县考察。在立碑村农村淘宝服务中心,他得知,当地辣子鸡、辣椒酱等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2018年10月,网络零售额累计突破3000万元。
“这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例子。”金墉认为,通过电商手段帮助足不出村的低收入村民销售农产品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既照顾了孩子上学,稳定了家庭,又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
在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部分嘉宾考察团还对村庄整治项目、乡村旅游及猕猴桃产业扶贫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切身体验了贵州精准脱贫的方法。“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大山,拥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产业扶贫和乡村旅游又解决了百姓就业和生计问题。”
五年来,贵州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狠抓产业扶贫、农村公路“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举全省之力主攻脱贫攻坚。
今年九月,2017年桐梓等14个县(区)经国家评估达到贫困退出标准。至此,贵州15个县已退出贫困县。
国务院高层领导去年到贵州考察后表示,贵州的经验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不是盆景,而是风景。贵州精准扶贫的做法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了经验,创造了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继续为全国作表率。
将贵州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造福更多的人
“从决战脱贫攻坚到发展数字经济,贵州有许多成功范例,我们要将贵州可复制的、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造福更多的人。”金墉在11月5日的演讲中还提到,已经将自己在贵州等地了解到的脱贫经验,介绍给了前来参加上海参会的肯尼亚总统,希望他到贵州参观考察。
减贫是联合国一直致力的事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南南合作项目官员朱莉安娜·伽罗表示,贵州脱贫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借鉴意义,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双方可以多交流减贫经验。
加纳环境部地方政府与农业发展司处长詹姆斯·艾瑞克认为,贫困是全球很多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毕节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还能发展这么快,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致富,值得很多国家学习。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我省还有280万贫困人口,51个贫困县没有实现贫困退出。为确保到2020年,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贵州将牢记嘱托,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 赵勇军)
[责任编辑: 刘昌馀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