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聋哑学生的全天候妈妈
盲聋哑学生的全天候妈妈
——记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特教老师谭德群
谭德群(右一)在学生家家访。
既教聋生语文又兼学校教育处主任的特教老师谭德群,1989年从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走上特教岗位,至今已有二十五个春秋。
“刚开始,看着那些孩子,脸上充满了惆怅,不知道要怎样来面对他们。”经过一段时间与他们接触后,她慢慢摸索到对于这些聋孩子,视觉感官是没问题的,很多时候,上课尽量拿实物给他们看,通过情景表演,把课文制作成课本剧来帮助他们学习。
“1990年,那是我当班主任的第一年,当时有19名学生,也是全校学生最多的一个班,年龄差异也比较大,有六七岁入学的,也有十几岁入学的,这些聋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他们有语言障碍,不会打手势。”谭老师回忆,这对一年级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孩子听不见,也比划不了,怎么办?这时,她都要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去食堂打饭,哪里是厕所……
诸如此类的小事情,她都要亲自教会孩子们。用丰富的表情,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耐心细致地教。不懂,再来;再不懂,又再来……
这样一遍又一遍,一个简单的字母,她却要重复上百遍。孩子们就这样慢慢地学会了a、o、e等基础知识。
带学生去看病也是谭老师常做的事,“社区医院的医生都和我很熟”。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看完病后,晚上她也会带到自己家去观察照料。有一次,她带着学生去输液。看到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旁边的一位普通学校的老师以为那是谭老师自己的孩子,后来知道不是,“学生你都要管?”,“这个孩子的家长还在安顺,我不能等他们来了再带孩子看病啊”,她还风趣地说,“在我们学校当班主任要充当很多角色,既要当老师,也要当妈妈,还要当保姆,相当于全天候的。”
当学生需要时,谭老师总是无私的帮助,“班里一个名叫杜长红的小女孩,父母是织金来贵阳打工的农民工。小女孩的父亲靠在贵阳菜场内给他人背菜,拣菜为生,母亲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小女孩的母亲很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保险,可是又拿不出35元钱。”谭老师看在心里,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35元钱,悄悄地为她买了保险。在以后的六年里,谭老师每年都为这个小女孩交保险费,不仅解决了她父母的忧虑,更为孩子买了一份安全。除此之外,谭老师经常给班上的学生买水果、小吃等东西,让他们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
看到有的学生因贫困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谭老师就把饭拿到值班室里给孩子加热。后来她去找孩子的父母沟通,这对父母也受到谭老师感染,表示“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
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贵阳市内的很少。谭老师说:“我也没做什么很伟大的事,这些都是我应该为他们做的,他们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我就要去关心、呵护他们,他们才会亲近我,我也才能更好地融入他们。”
在谈到为什么坚持特殊教育这么多年时,“责任心和良心,自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承担了就要做好。”谭老师恳切地说。
教育活动是一个多方面的活动,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谭老师很注重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随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在家长的心里,谭老师就是他们孩子的“守护神”。1993年9月,谭老师班上有一个叫罗亚学的学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神志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罗亚学的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问谭老师:“妈妈不在了,我该怎么办?”谭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没关系,妈妈不在了,我会帮你,有什么事情,你尽管找我。”孩子听了谭老师的话,开心地笑了。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这个孩子生病、受伤,都是谭老师负责的。孩子的姐姐在毕业典礼上告诉谭老师:“我的弟弟能够毕业,全都是谭老师的功劳,如果没有谭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我的弟弟早就辍学了。”
谭德群把“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中,热爱特殊教育,热爱残疾学生,工作业绩优秀,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先后获得了贵阳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跟学生在一起,没有压力。”谭老师说,她的幸福感来自于学生一个热心的拥抱,一句“谢谢老师”,节日时的短信祝福。学生有需要时会去求助她,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
正是这样一位让人倍感温暖的特教老师,她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关爱和帮助这些残疾学生,把残疾人当成是社会的一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湛莹莹 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