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工会考核“指挥棒”激活“一盘棋”
“过去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搞得好与不好无所谓;现在心中有目标,肩上扛指标,干不好就是失职。”连日来,记者与部分市(州)、产业(行业)工会干部交流采访时发现,这样的认识正成为工会干部的一种共识。
这种认识转变,源于省总工会对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去年年初,破解“工会干部队伍缺乏生机与活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题被省总工会提上议事日程,并作为“工会改革创新年”改革重点予以推进。
“只有建立一套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会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停滞多年后,省总工会决定恢复对下业务考评工作,用考核“指挥棒”,激发工会组织比学赶超的强劲动力。
在充分调研、听取工会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贵州省市(州)总工会业务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试行)》、《贵州省产业(行业)工会业务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于去年3月应声落地。
《考核办法》不仅对六项考核内容进行了明确,设定了考评总分值,还对每项考核内容分数进行细化。其中,业务目标占比最重,达90分。此外,追比进位、省总领导评价分别为10分,省总各部门、“三中心”主要负责人评价5分,专项工作5分。
记者查阅考核细则注意到,省总对下业务考核分市(州)、产业、行业三个类别进行,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平时督查、自查自评、现场考评、省总考核领导小组审议相结合,按一定比例进行排名,并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资金奖励。在2014年度业务考评中,27家市(州)、产业、行业工会胜出,获得了奖励。
“通过考核健全了工作压力传递机制,让我感受到了相互间的竞争压力,‘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已由‘一个样’变成了‘不一样’。”一位基层工会干部在接受记者时表示,“以实绩论英雄”的考核工作导向,将激发广大工会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省总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兴举表示,考核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是推动工作落实、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只有用活考核“指挥棒”,让大家明白要干什么、该怎么干、如何干好,自觉围绕这根“指挥棒”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才能同频共振,演奏出贵州工会“好声音”。
据悉,下一步,省总将从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入手,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工会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齐心同下一盘棋,实现“同频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