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关爱有力度 真情呵护有温度 ——我省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04.06.2018  00:40

▲省民政厅在黔东南州天柱县天润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017年9月,全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第三次现场观摩会暨“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专项行动推进会在六盘水召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大量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  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2015年摸底排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留守儿童109.6万人。
  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长期工程、复杂工程,事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强组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织密织牢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安全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生存环境、成长环境、法治环境、关爱环境明显改善,确保了广大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据统计,2016年至2017年,全省留守儿童总量分别减少至87.5万人、56.7万人,较上年同比下降20.2%、35.2%。

★ 强化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相结合 让关爱有支撑


  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对此,我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015年6月,我省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民政厅牵头,成员单位包括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关爱救助保护留守儿童工作议事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市、县也相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目前,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综合协调领导机制。
  各级领导小组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经过3次全省大摸底、大排查,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记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生活、监护、健康、教育、户籍等内容的个人信息台账,实现了儿童“一人一档”和包保人实名制管理。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确保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位,2015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工作指导性文件,推动建立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服务救助保护留守儿童体系。
  政策引领,责任到位,落实跟进。我省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提高监护能力。建立详实完整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动态、精准管理,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此外,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依法关爱救助保护工作。
  2017年,省人大第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实施了《贵州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进一步为我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
  各级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机关普法宣传,法制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农民工讲习所等载体,深入宣传《民法总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政府、家庭、社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展板

★ 完善保护体系与真情呵护相结合 让关爱更温暖


  2016年11月,省民政厅、省综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共青团贵州省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贵州省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家庭尽责,部门协同,全民关爱”的关爱救助保护体系。
  专项行动计划围绕解决好留守儿童面临的无人监护、失学辍学、无户籍等突出问题,杜绝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权益行为,切实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后,取得了良好成效,对2592名监护失职的留守儿童家长实施教育、训诫、处罚,采取签订《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等干预方式,压实委托监护责任;10931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12781名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留守儿童全部落实有效监护,帮助5358名失学辍学和不在学留守儿童重返校园;为24789名无户籍留守儿童办理落户……
  专项行动计划是从“”字发力,留守儿童关爱更需要真情呵护。“童伴计划”贵州项目就是我省用真情呵护留守儿童的具体行动之一,汇聚了各方爱的暖流。
  “童伴计划”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贵州省民政厅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从2015年开始在贵州长期开展的一个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今年4月18日至21日,“童伴妈妈”第三期培训在贵阳市举办,专家为童伴妈妈及县项目办负责人开展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儿童心理学、项目管理等内容。
  吴红梅就是绥阳县蒲场村的一名童伴妈妈。在村里,孩子们都亲切地管她叫“姐姐”。在孩子们眼里,吴姐姐开朗、热情、美丽,都很喜欢她。她的存在,让孩子们从此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游戏有人陪、孤单有人暖。
  蒲场村11岁的王雪杉,爸爸妈妈在广东上班,平时只能打打电话,每年春节才能相互见面。
  刚认识王雪杉的时候,吴红梅发现小雪杉不爱说话,也不主动与别的小朋友玩耍,性格十分内向。于是她开始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提供让孩子们一起玩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编排节目表演。就这样,在其他小朋友的带动下,小雪杉也很快融入其中,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
  愉快相处了一段时间,一天,小雪杉悄悄地塞给吴红梅一封信。在信里,小雪杉动情地说:“童伴之家我爱你!吴红梅姐姐我爱你!我希望您永远美丽!童伴妈妈我爱您!
  吴红梅说:“让孩子能感受到母爱、感受到幸福,是我们童伴妈妈的责任。

贵州省2015年至2017年留守儿童变化对比图

★ 加强源头治理与阵地建设相结合 让关爱更长效


  我省制定出台了精准帮扶留守儿童家庭劳动返乡创业行动计划,通过大力实施“雁归兴贵”、“千企万人”计划,提升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能力、强化创业就业扶持、落实减税降费和兜底救助等政策,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打消返乡就业创业顾虑,选择就近就业,给予子女更多的生活照料和亲情关爱。同时,结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关制度安排,劝导有条件的留守儿童父母携带未成年子女外出共同生活。
  得益于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的扶持,金沙县西洛街道开化社区菜市组的赵光橙,现在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常年的成长陪伴。
  2017年以前,修房欠下七八万元外债,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又常年患病,对于收入仅依靠务农的赵光橙一家来说,完全入不敷出,因此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可是,赵光橙父母在外期间,不但不能照顾孩子,也没能挣到多少钱,一家人因此很烦恼。
  西洛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积极与赵光橙的父母多次通电话,耐心劝返,讲解家庭相关法律责任,并详细介绍家乡的发展和用工情况。赵光橙的父母动心了,2017年5月返回家中,西洛街道将其引荐到工业园区玉龙华电子厂上班,每月各有3000多元工资,离家近,花销少了,又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两人表示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安心。
  今年,西洛街道开展了种植辣椒等农业扶持项目,赵光橙家也符合扶持条件加入种植行业,收入更是有了提高和保障。赵光橙的父亲感叹道:“现在的政策真好,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工作,我要用我的这双手,努力给孩子创造稍好点的家庭条件,让我的孩子也像别的孩子一样,在我们的身边成长,不辜负政府的关心、关爱!
  与赵光橙一样幸福的还有金沙县鼓场街道新城社区居民张浩东三兄弟。
  在街道干部帮助下,原本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被推荐到贵州盈家时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上班,月薪4000元。母亲也在县城做临时工,家中收入稳定。张浩东三兄弟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一家团圆,安稳幸福。
  据统计,黔西县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60场次,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招聘活动37场次,参加企业共40余家,提供工作岗位1000余个,发放企业招工宣传资料7.5万余份,981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从源头治理的同时,我省还不断加强各类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各级各部门以学校、社区为依托,优化整合各类设施资源,为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据介绍,在“四在学校·幸福校园”项目中,我省建成农村寄宿制中小学3000余所,学生宿舍400余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49万个,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满足农村中小学生及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生活需要。毕节市建成山村幼儿园1169所,阳光少年之家2365个,亲情聊天室2139个,乡、村两级儿童之家(儿童乐园)1941个,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1448个,极大改善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设施条件。
  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惠明表示:关心孩子就是关心社会的未来,我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将不断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等关爱活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服务活动中,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罗甸县第四小学留守儿童阳光笑脸墙

★ 健全工作机制与责任落实相结合 让关爱更精准




  关爱留守儿童,必须要用真情、用心爱、出实招。
  我省以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精准管理为抓手,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研究政策,创新方法,着力落实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兜底保障等机制,确保了关爱救助保护不留死角。
  ——落实动态监测机制。依托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横向联接民政、教育、公安、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贵州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服务信息管理定位到村、识别到户、建档到人。
  ——落实强制报告机制。明确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情况的,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落实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公安机关及时受理有关涉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情况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联系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联系不上留守儿童父母的,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委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
  ——落实评估帮扶机制。乡镇(街道)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委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落实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留守儿童生活无着落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落实兜底保障机制。整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儿童福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慈善关爱等政策资源,形成政策互补联动,“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加大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