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为群众带来生态红利

01.09.2015  15:51

真抓实干为群众带来生态红利

——遵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侧记

    今年6月,赤水市、湄潭县在贵州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并通过国家环保部的验收,开创了贵州省国家生态县(市、区)创建的先河。目前,遵义市以西部赤水市、习水县,东部湄潭县为代表,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上有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8月28日,市委、市政府在习水县、赤水市以现场观摩会的形式,召开全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调度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总结回顾全市生态创建工作,深入分析形势,研究具体问题,并对下步生态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思一边想,代表们实地观摩了赤水市、习水县多个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达到了在观摩中受启发,在对比中找差距,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实际效果。

    一片生态绿地就能解决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赤水市宝源乡、宝源村的人工湿地工程便是该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提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的生动实践。

    走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宝源村,眼前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茂盛生长,宛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块翡翠般的海绵一样,安静地吸纳着集镇的生活污水,经过格栅沉砂池、水解酸化池、生物净化池、垂直替流地、景观池等层层过滤净化后,污水实现了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

    “镇一级的人工湿地工程生活污水进口处的COD达到168,而经过湿地处理后出口处排放水的COD为25,如果天气晴朗的话,湿地的污水处理效果还会更好,各项指标也将更优。”赤水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投资少,比直接建污水处理厂要节约近一半的资金投入。同时,该项目既利于环境的美化绿化,后期维护管理的成本费用也较低。

    目前,赤水市宝源乡、两河口乡、石堡乡、白云乡及丙安乡采取“生化+人工”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截至2014年12月,五个乡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量可达到1500吨。同时,通过多渠道争取支持、资金整合,赤水市还先后实施了金华办事处沙湾村、旺隆镇新春村、长沙镇长沙村、宝源乡宝源村四个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并已全面建成投用,日处理污水量可达到305吨。经赤水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五个乡的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

    “人工湿地工程解决污水问题是可持续、可推广的好项目,今后每个村只要有一片生态绿地便能有效解决污水问题,还能一举多得地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生态质量。”副市长刘兴万在观摩该项目如此说道。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十年来,赤水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如既往地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夯实生态基础,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自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以来,赤水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并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督查通报制等多项保障机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和乡镇办的年度考核。通过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归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群众参与是生态市创建的基础,赤水市始终把发动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来抓,充分利用丹霞展示中心、桫椤博物馆、地质公园展示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宣教活动,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

    同样的生动实践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绿洲红城习水县也在深入推进中,该县以创新思路、完善制度、超前理念引领生态创建,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条底线的指示要求。

    走进习水县的同民镇集镇污水处理厂时,该项目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很快将投入使用,有效解决集镇污水污染问题。

    “2013年,习水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污水第三方治理,引进北京桑德集团投资4.8亿元,采取PPP模式打捆建设21个乡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期为30年,污水处理规模达14000吨/日。目前,第一批12个乡镇已基本建成投用;第二批9个乡镇已启动建设,预计2016年9月底前建成投用。”习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钊表示,在生态创建中,习水始终坚持多轮驱动,突出方式创新。注重模式创新,连续出台以奖代补、保障用地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创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突破多项重点约束指标。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引领发展。习水县进一步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加快实施“水泥协同”治理模式,治理城镇生活垃圾。充分利用现有2500吨/日的西南赛德水泥窑,引进芜湖海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410万元实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模式。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十月底投入试运行。

    除此之外,还投资6287.76万元配套建设习水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运范围涉及14个乡镇。目前已建成县城东区、西区2座压缩式中转站,整体项目已进入挂网招商阶段。同时,实施“一矿一水”治理模式,治理煤矿废水污染,并将连片的白酒酒业、畜禽养殖行业统一集中,实行统一连片规划、统一出资建设、统一运营管理模式,集中处理污水。

    截至目前,赤水河流域沿岸的16家白酒企业,已全部建成废水处理设施,累计处理规模1.3万吨/日。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8家,6家已完成治理设施建设,建成率达75%。

    虽然此次观摩没有深入东部地区湄潭县、加速崛起的新蒲新区,但是在黔北大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地生态创建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已成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聚焦重点和关键。

    今后,生态创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把关越来越严,程序越来越规范,特别是国家还将对生态创建指标进行提档升级,标准也有大幅度改变和提升,这进一步增加了创建难度,进一步增加了品牌的含金量,真正在全国树立标杆、榜样。

    始终心系人民群众的环保诉求和民生期盼,深感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市委、市政府向780万人民作出庄严承诺:2020年遵义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始终把生态创建工作作为坚守两条底线的重要抓手,作为惠及人民福祉的大事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真抓实干,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带来生态红利。

    遵循这一理念,遵义市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合理规划创建时间,切实把生态创建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投入和督查力度,强力推进推动工作,努力在全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环保协调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共建格局。(张晔丹 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