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缝里“绣花” 生态脱贫“两不误”

28.04.2015  02:38

车过下坝镇,沿山东北而行,一刻钟的功夫,便可看到路两旁遍布山野的樱桃林。时值季春,红艳艳的樱桃挂满了枝丫,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的到来。于林间树下摘取果实的岩山村村民宋培忠,抹了抹汗脸上的汗珠,感叹道,“石头缝缝里,竟也能种出钱串子!

宋培忠家的3亩樱桃林长在岩山村北侧的坡地上。12年前,这里是一片包谷地。由于坡度大、土层薄,一到下雨天气,黄泥水就顺着山坡往山脚流。而岩山村的5000亩田土,近七成都是这样的坡地。平均厚度在30厘米的土层,随着一年年雨水的冲刷,逐渐裸露出斑斑青石。村民栽一大片坡,收一小萝萝,土地抛荒伴随着石漠化的蔓延成为村子里的常态。

如何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让不断显现的石漠化现象得到遏制,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2003年,借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春风,岩山村争取到500亩黑珍珠樱桃树苗的发放,青石裸露的土地上第一次长起了绿油油的樱桃树苗。如今,村子里樱桃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经果林带来的环境效益日益显著。“水土流失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就连村子北面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下坡路一带,也种上了果树,村民的人均收入更是在去年突破了一万元。”宋培忠说。

作为黔中山原喀斯特石漠化的典型区域之一,在乌当区686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石漠化面积达145.26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1.17%。石漠化等级以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为主,分布面积和范围较大。岩山村利用荒山种植经济林防治石漠化的做法,成为近年来乌当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一个亮点。

据区生态文明局石漠化治理项目负责人王佳兴介绍,参考岩山村的经验,乌当区从2011年起对辖区石漠化总体程度较严重、强度石漠化相对集中的相思河、三江河、打磨冲、谷溪河4条小流域区域进行了治理,涉及东风、水田、下坝等6个乡镇。根据各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石漠化程度,按照因地制宜、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实施了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林、果园,布局小水池、引排渠道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得乌当区森林覆盖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潜在石漠化倾向得到遏制。同时,生态修复工程也辐射带动了项目实施相关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截至今年,乌当区共治理石漠化面积63.2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金额达1650万元。

生态修复项目达到设计目标后,预计实现年总经济效益1654.58万元,使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提高190元。”王佳兴说,这将有力的助推岩溶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并对全区石漠化综合防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 付奇

分享到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微信QQ好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