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头”一块一块地啃 “贫困户”一个都不落下
核心提示
2012年,遵义县率先在全省实施精准扶贫。三年来,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镇(乡)从14个减少到3个,贫困镇(乡)发生率从45.2%降低到9.7%,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但因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成插花分布等原因,目前全县还有3个贫困镇(乡)、91个贫困村、8.52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遵义县坚持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精抓细抓实,“硬骨头”一块一块地啃,“贫困户”一个都不落下。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强力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党委主责、政府主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响打赢脱贫攻坚战。
遵义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曾瑜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遵义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0’政策配套文件,按照‘十个一’的要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在全省、全市率先建成实实在在、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建档立卡 帮扶措施到户
“以前路不通,总担心养出来的羊卖不出去,如今路修好了,养出来的羊也不愁卖了”。地处遵义县边远山区的芝麻镇大坪村桐杠组村民黄光伍高兴地告诉记者。说这话时,他右手持一根小竹竿,不断挥舞赶着羊群上山。
黄光伍是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土地贫瘠收成少,又有两个孩子上学,家庭困难。近年来,黄光伍在政府扶持下养起了羊,如今存栏羊120余只,保守预计能卖30多万元,通过养羊走上了致富之路。
初冬农闲时节,大坪村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新修的水泥路旁,村民们在修建村活动场所。拿铁铲的、拿锄头的、拿箢篼的……大家正往地上铺水泥砂浆,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去年村里还是黄土泥路,大车进不来,摩托车也不敢轻易开进来,今年道路硬化了,大车可以开进来了,大家平时走路也方便了。”村民黄明春绕有兴致地说道。今年4月,通过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资金,桐杠村民组修建了1.6公里的硬化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该组40户村民近300人过去出门满鞋泥的状况,路修好以后,30多户村民均发展起了养殖业,养殖黔北麻羊、大肥猪、小飞鸡致富。
遵义县按照村民民主评议、镇级审核、“三榜公示”程序,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严把贫困人口准入关,确保精准建档立卡,目前正开展8.5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逐步建立起建档立卡精准进入和精准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按照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措施到户。
“目前,遵义县仍有3个贫困乡镇、91个贫困村未摘帽,还有8.52万贫困人口,全县贫困人口总量大、贫困程度深。在全省扶贫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推动贫困县乡村开发建设和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会议之后,遵义县迅即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遵义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曾瑜介绍。
为有效实施精准扶贫,遵义县集中抽调6619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扶贫调研摸底工作,对前期摸底数据进行核实、查漏补缺,结对帮扶2万多户贫困户。县里还派出由村干部、重点户、涉农科局组成的百人考察团,赴各乡镇就新民居建设和现代农业蔬菜基地、畜牧养殖等扶贫项目进行专项考察。
遵义县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规划专家组,确定了扶贫开发示范区总体思路:今年抓示范、明年攻难点、后年见成效,到2017年建成精准脱贫小康示范村3个以上,实现8.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和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县、乡、村、户四级规划初稿已全部完成。其中第一批100个村的各项工作,正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铺好“产业大网” 实施精准“滴灌”
“我家种的高粱成熟后,有仁怀客商来收购,不愁销路,明年还要扩大面积继续种。同时,家里养母猪一年可以下两胞仔,收入也不错。”山盆镇雨台村严教组村民夏高祥高兴地说。
山盆镇雨台村山区的许多村民不仅发展养殖,还通过种植高粱致富。夏高祥今年种的高粱秋季收获高粱5000多斤,卖了15000多元,他还养殖了4头肉牛、2头母猪和1头肥猪,上半年11头小猪仔卖了6000多元,除了帮助妻子在家种养外,他还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今年务工收入也有2万余元。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全家靠发展种植养殖和务工预计可以收入6万余元,人均1万余元。
雨台村支书陈青爱介绍,高粱是镇里规划的扶贫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村种植高粱4000余亩,种植的高粱全部获得有机认证,明年进入转换期第三年了,认证后高粱的销售将会更好。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雨台村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4个,今年新修硬化2.1公里通组路,另有3公里即将动工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该村发展高粱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以来,遵义县先后出台《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奖励实施意见》、《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天麻扶贫产业项目实施细则》、《关于实施脱贫攻坚“531工程”的意见》、《关于印发2015年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2015年度天麻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措施。
打响脱贫攻坚战,遵义县深知,“输血”不如“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遵义县按照“资金集合、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的要求,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目标,围绕区域特色、新品种展示、科技研发、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农业体验、休闲观光、市场开发等核心功能,突出示范带动,目前,全县已启动建设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9个,完成投资36.8亿元。特别是2014年8月,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引进的山东寿光九丰集团公司落户该县枫香镇,投资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土地变股份,农民成股东,推进了农业的转型,也带动了合作企业的资金、社会资源转型,让企业和农民共赢,推动了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旅游产业增收致富,目前正通过订单发展、赊销种苗、技术服务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9个镇乡发展蔬菜种植5万亩。
遵义县沙湾镇结合全镇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发挥各种项目资金推动引领作用,2015年就计划投资1865万元(省级资金80万元,县级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镇级资金120万元,其他资金1595万元),直接用于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短、平、快项目,如在沙湾、安村、米粮等村实施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受益农户达153户575人,其中贫困人口70户259人。
“遵义县突出产业扶贫,因地制宜,依托产业优势,突出加工带动延长产业链,加大品牌创建提升质量,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推动农旅文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强壮大汽车运输、特色蔬菜、中药材种植、水产及畜牧养殖、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六大产业,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主要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四有’产业扶贫格局,解决贫困户的收入和就业问题。”遵义县县长黄国宏告诉记者。
为了在全省率先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破解农民脱贫致富这一难题,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增收。遵义县结合实际,以村(居)为单位,通过地毯式遍访贫困户,找准“穷根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农业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带动,探索“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拓展扶贫空间,开对“药方子”、对症下药,以农业产业为支撑,实现产业扶贫到家到户,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打响精准脱贫的“攻坚战”。2014年以来,全县整合产业发展资金近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亿元。
在具体实施中,遵义县依托美丽乡镇建设,促进农旅文一体化发展。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方法,以“1+5+5+5”工作法推进美丽乡村升级,把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农耕文化、乡村休闲、观光体验融为一体,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按照“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文化兴”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民风民德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道路村居绿化为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遵义县引进建设了枫香蔬菜园区、乐意蔬菜园区等7个省级农业园区,坚持把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设施大棚、农业园区、加工企业变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展销车间”,成为引领农民增收的典范、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样板、干部生产实践学习的课堂,更成为游客体验农业、感知农业的乐土,形成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就是一个党建示范点、一个小康示范点,一栋黔北民居就是一个“民宿”、一个产业孵化器,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截至目前,遵义县已建成乡村旅馆410多家,带动就业4000多人,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50万人以上,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在36亿元以上,休闲农业发展别开生面。
通过“农业大数据+农村电商”,培育农村电商主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加速农产品出山和农资下乡,推进一二三产业全面升级。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核桃种植12万亩、刺梨3万亩、特色蔬菜20.5万亩、有机高粱(转换期)14.7万亩;累计完成肉产量4.45万吨、禽蛋产量3000吨,稻鱼(蟹)工程5000亩;通过创办100所农民夜校,由镇村干部、农技人员、乡贤名流大力宣讲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种植养殖技术等,共授课1500余节3万余人次,累计发放资料10万份;紧扣烤烟、辣椒、蔬菜、高粱、牛羊等产业发展,建成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07个;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有偿使用)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全县2万名党员干部与2万余贫困户结对,投入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
建立帮扶机制 确保精准脱贫
县农牧局干部刘德全,2014年派驻毛石镇中坝村,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22万元,修通了中坝村反背组2.52公里进组公路,解决了26户106名村民出行难。2015年,根据县委驻村工作要求,他改驻全县后进村——新民镇龙丰村,根据该村下坝组群众有零星种植兰花的习惯,刘德全从单位争取项目资金10余万元,帮助下坝组发展兰花产业,流转土地6.5亩,建设钢架大棚8个1920平方米,带动周边2个组50来户参与兰花培植,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在平正仡佬族乡葛藤村,年轻的村支书雷小伟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200多亩脆红李、40亩苗圃和酸榨鱼、刺梨果酒等产业,带动140多户种植脆红李、核桃等1700多亩,带动月均100人务工,务工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近年来,遵义县探索以“干部结亲带贫困户、驻村工作组带贫困户、龙头企业带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带贫困户、致富能人带贫困户”的“五带”模式,开展“找门路、强技术、争项目、助销售、改环境、助学业、提素质、强法治、帮医疗、助老弱”等为重点的“十帮”工作,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遵义县委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才能取得扶贫攻坚的胜利。为加强领导,遵义县制定了县级领导、县直单位、重点企业帮扶贫困村“集团作战”方案,从全县抽调6619名干部帮扶2万多个贫困户。县级领导每人包一乡两村,科局、乡镇“一把手”每人包两村十户,一般干部每人包十户;同时,重点企业对口联系贫困村。形成了县级领导、一般干部和企业联合帮扶格局,实现了包村、包户全覆盖。同时,围绕“产业需求、素质提升、技能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遵义县以91个贫困村为重点,创办100所农民夜校,目前正在采取现场培训、专家授课、大户现身说法、农户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年培训贫困群众10万名,加大返乡农民工、规模种植养殖能手、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能人大户等的培训力度,带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1万名。
县扶贫办主任王健介绍,这些年,遵义县坚持用市场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拓宽扶贫路径,探索出了“五带十帮”工作法,改“满田漫灌”到“精准滴灌”扶贫,建立开发式、带动式、造血式、兜底式扶贫机制,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