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全省先进经验创新社会管理毕节市探索出“六零六好”同步小康新路

11.09.2014  11:44

  1200多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一半返乡创业;3个村民组群众自发集资30多万元硬化连户路;80高龄的老人冒正先无偿捐地修垃圾池;贫困户邓广军领6袋救济米退回4袋,说母亲和大哥有人照看自己吃不完……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民顺心安新风扑面。

  如何解民怨、聚民心,凝聚发展正能量,从2013年5月下旬开始,毕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集成贵阳社会管理体制、遵义“四在农家”建设、铜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余庆基层矛盾化解等省内先进经验,选择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以织牢基层民主政权网底为抓手,围绕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三项内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探索。

  织牢基层民主政权网底,主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民主推选村民组长、自然村寨的中心户长和民生监督员。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根据群众意愿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奖励考核机制,激发村组干部的内生动力和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均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这样一来,13个“红白喜事总管”成了村民组长,地方寨老和能人成了中心户长,敢说话的群众成了民生监督员,村规民约规范了大家的行为,各种事务在村组就能及时有效化解。

  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是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主要内容。在解决诉求方面,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联动视频接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服务民生方面,在镇里设立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实行“场天服务日”,在村里设立“代办受理日”制度,由村干部、驻村干部轮流坐班使用公章办理各种事务,并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事务代办等办法,实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生监督方面,设立镇、村、组三级监督机构,对重大事项、民生工作、群众诉求、镇村组干部工作情况等开展监督。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双堰村初步形成以“零距离听取群众诉求、把困难问题处理好;零回避化解矛盾纠纷,把和谐社会构建好;零干预引导村民自治,把民主法治建设好;零缝隙织牢基层网底,把服务基础夯实好;零延迟服务群众办事,把民生事项落实好;零缺位破解发展难题,把美丽乡村创建好”的“六零六好”社会治理经验,全村展现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气象,促进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平安工程、精神文明等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全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670人减少到2013年的507人,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660元增加到2013年6480元。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以来,云南及省内各市州先后组织干部前往双堰村考察,“双堰村经验”已在毕节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