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举行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研讨会
7月12日,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研讨会在省社科院举行。研讨会由吴大华院长主持,作者、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吴仕民应邀到会。与会的省内专家有省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大华,《贵州日报》文艺部主任李缨,《贵州社会科学》原副主编、作家张劲,省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力农,《贵州民族研究》副主编周真刚,《民族文学周刊》执行主编吴茹烈,《贵州政协报》编辑部副主任田野,《贵州诗人》主编、省作协理事杨杰,《文史天地》副主编、贵阳市作协副主席姚胜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任李晶,《贵州诗人》编辑田花,国家民委干部刘春雷,省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员杜小书、副研究员谢敏,舆情与传媒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娴,《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副编审郑迦文,云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尹训洋。
吴院长首先介绍了与会的各位专家,并宣读了贵州“十大诗人”赵雪峰的来稿。赵雪峰认为:整本书是在写“魂”,这些“魂”组合起来,呈现了千年渔村的盛衰史。描述精准、活泼、幽默,百读不厌。
吴茹烈提交的是《一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的现实主义力作》,他认为:通过一系列人文自然的灾害让人反思人的旧林、故渊何在,灵与肉如何安放,构思巧妙,充满意象、哲思;可读性强,语言朴实,故事耐读,接地气;最大亮点是能引起读者共鸣。杨杰《一部撕开传统村落保护的“黑奴吁天录”》一文认为:该作品站位高,思考冷静,那个时代需要方书记那样的人来撑起那个时代;沉得下去,“挑”得起熟悉的人和事件、性格特征;可读性强,姗姗来迟的思考与娓娓道来的陈述给人以哲学的、震撼的冲击波,这是此书“价值连城”的表现,具备了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的双重意义;小说里面的对话,很多像诗一样美,值得赏析。李晶《现实视野、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一文的主要观点是:小说多次出现祖国、人民、山河、祖先等宏阔的主题意象,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关爱,而生态文学观让小说的现实视野更加广阔。文中多次出现神话、传说与现实交替的叙事主线,充满了人文关怀,如海田临终的话让人心悸。理性地将自己的作品建立在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之上,并积极展现出文本的意义价值,是作品最大的成功。田花的《读后感》指出:作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环境和人物描写的有序组合,是一部展现时空的艺术品;用一系列的细节联结起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还原强烈的真实感,具有现实性;将小说的主题用一首诗歌隐含全篇,具有学术价值。赵旭、孔海蓉的来稿分别是《回到桃花源》和《用爱诠释自然与生命》,前者以世界生态文学的广阔视野,得出这是一部生态批判小说的结论,并认为小说在揭开命运的隐痛的同时,又给了人类无限的希望。后者认为,该作品反思现实,通过展现一个渔村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来见证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从而使小说充满了历史感与厚重感;作品以小见大,注重细节描写、展示民俗承载的生活方式等。
张劲指出,作品富有地方特色,以五行作为总纲。全书七章犹如一个人,具有丰沛的哲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活,细节描写传神。书名表明写的是乡愁,即人类乡愁和生态乡愁。王力农说:“该小说非常美,充满诗意,勾起乡愁。小说中很多情节都经历过,如筑大堤等。”李缨说:“作品有深度,有特色,有反思,积累深厚。陕北就应该是陈忠实笔下的那种样子,而鄱阳湖就应该是吴仕民笔下的那种样子。高密之于莫言,好比鄱阳湖之于吴仕民。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具有民俗学、社会学等多重价值。”周真刚认为:人类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选择之中不乏心灵挣扎与自我救赎。全书以鱼、鸟为意象,以破解“五宝”的秘密为线索,以构成人体的各部位为篇名,将地域特色、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诗意表达融为一体,思考了自然生态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守护家园,特别是精神家园,对于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田野表示:该小说与陈忠实的《初夏》很像,都是写改革开放初期十几年的变迁,很好地表现了农村的状况。从该小说可以看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的重要性。姚胜祥认为:作家跟故事家不同,前者为民族身体力行,后者躲在房子里编故事,而吴仕民是作家。该小说是中国乡村六十年的长篇史诗。回不去的旧林故渊,是由于时光的不可逆,生态环境面目全非和文化的丧失。这部作品是中国士大夫良知的展现,长歌当哭。
赵雪峰、张劲、李晶、孔海蓉等专家都引用习近平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贺信中的话“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关乎人类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力证小说的现实意义。
最后,吴大华院长请作者吴仕民先生发言。吴先生先感谢了吴院长的厚爱,随后表示没有听到商榷、批评的意见。吴先生还说将有新著出版,明年还在此间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