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从重点领域率先破题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速

26.12.2014  16:29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6日电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自年初启动以来,福泉市紧跟中央、省、州改革步伐,按照“结合上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提升发展活力”要求,突出“三个导向”、围绕“三个改起”、紧扣“三区”改革目标,从重点领域率先破题,着力推进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速。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启动后,先后组织召开四次领导小组会议和十数次专题会议,稳扎稳打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从搭建组织构架,建立改革推进机制到定位改革目标,把总目标具体化、精准化;从构建改革工作格局,避免改革工作“四个一般化”到由面到点项目化推进改革,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提速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改革实施方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方案》等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专项方案。

    为确保改革项目落地生根,通过认真研究解决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立了以“扩权强镇”改革为重点,建立“T”轴八园产业板块发展协调机制和园镇合一、镇园合一“双轨”运行机制,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续工作;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福泉生态文明试验区;着力推进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学前集团化办学和初中集团化办学初显成效,“173”课改模式在黔南州推广;历时半年完成5万余贫困人员的精准识别,探索扶贫项目“四到乡”工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扎实开展科级以下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和下放股级干部任免权限等,建立系统化干部培养平台;建立民生项目监督机制,加大对民生项目的监督,在开展的家电下乡补助检查中查处违规资金300余万元。

     突出导向 建立机制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导向,着力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区、社会和谐创新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找到改革的切合点。针对以往城区大街小巷搭设灵棚办丧事噪音扰民,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交通堵塞等问题,建立面向全市人民的惠民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出台《实施惠民殡葬暂行规定》对非国家公职人员、国企员工的死亡人员免除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或公墓管理共四项基本殡葬服务收费,全县共有300多个家庭受益26万余元。

    突出战略导向,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坚持以“煤电磷(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为重要支撑,不断加大循环经济支持力度,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有效依托瓮福技术中心、瓮福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成立瓮福磷煤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万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围绕煤电磷一体化循环发展聚集配套了天福、蓝天、兴发、龙源、泰福等50余个循环经济项目,在全国率先建成煤电磷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本。

    突出民生导向,建立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教育硬软环境,建立教育教学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建立集团办园,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目前,各集团园按“办园条件同改善,规章制度同完善,园务管理同规范,教研活动同开展,保教质量同提升,年度目标同考核”的要求稳步推进;推进“教评”制度改革,稳住乡村一线教师队伍,让农村娃娃享受到更好的教师资源。

     顶层”示范 全面推进

    福泉市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从“顶层”改起,创新建立“督办清单”工作机制和“勤政周记”工作报告机制,从今年5月开始,定期组织召开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专题督办会议,晾问题表、晒成绩单,按照“主要领导开单、分管领导领单、部门限时结单”的要求,根据完成情况现场销号,对没有完成的事项现场表态,承诺限时完成;按照“便民、规范、高效、廉洁”的原则,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运行清单管理机制,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全市25个职能部门面向社会群众的审批事项下放到政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制定出台《全程代办管理办法》《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办法》《行政审批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工作纪律、办事态度、服务效率进行约束规范,并建立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部门为群众和企业办事“马拉松”,让群众办事“脸好看、门好进”。

    项目化推进改革,是福泉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围绕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福泉市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项目信息总库和经济体制、民主法制与社会领域等7个专项信息分库,启动和即将启动的200余项改革项目全部纳入项目信息库,把改革事项变成一个个实施的改革项目,确保上级规定改革项目全落实、自选改革项目有特色。(赵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