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狠抓“四支队伍” 党建扶贫有新招

01.04.2016  18:40

    新华网贵阳4月1日电(通讯员 吴兴智)近年来,福泉市紧紧围绕扶贫攻坚战略行动,聚焦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创业致富党员、驻村干部“四支队伍”的建设上狠发力,不断推动党建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抓住关键少数,配强乡镇“一把手”。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放松,充分发挥市委对干部选任的决策把关作用,采取领导干部初始提名等方式,紧扣乡(镇、街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特点,选优配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同时,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下放部分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人选动议权、初始提名权,切实将一大批善抓产业发展、会抓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一把手”示范,带动班子人人参与抓产业、个个主动抓产业,形成抓党建促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能人治村”,选准村党组织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素质过硬的村级带头人队伍是关键。福泉市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和“能人兴村”工程,严格按照“三高三强”标准,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相结合方式,注重把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复员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具有创业带富能力的党员选为村党组织书记。针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先后从市、乡两级选派51名机关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落实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待遇,制定《福泉市实施“领头雁工程”实行以奖代补落实受表彰村干部经济待遇的办法(暂行)》,按照2796元/月的标准,先后为5名获省、州表彰的优秀村“两委”负责人落实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有效激发带头人队伍的干事创业激情。大力实施“领头雁”素质提升工程,采取省州调训、市级轮训、“第一书记”带训等方式,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培养,提升其创业致富能力。

    强化激励帮扶,壮大创业型党员队伍。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一对一”联系精准服务工程,结合遍访农村党员工作,对全市农村党员创业情况和创业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整合市扶贫、农工等部门资源,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党员创业导师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党员创业“无路子”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党员创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利用冬春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冬训月等关键点,举办SYB创业专题班,在农技、厨艺、电焊、汽修等方面对农村党员创业进行现场培训。2015年以来,成功举办市级党员创业带富精品培训班6期,培训创业型党员800余人次。加大项目扶持和金融扶持,将扶贫、小额信贷、小微企业“3个15万”工程等进行捆绑,推出“黔微贷”“特惠贷”等服务,为创业党员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00余万元,扶持创业1848人,发展微型企业456户,解决党员创业无资金问题。

    落实精准帮扶,驻村干部大组队。以深入实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为契机,精准选派驻村干部,把按需选人和按质选人相结合,综合考虑选派单位特点和工作优势、选派对象能力特长与派驻村之间的关联性和匹配度,从全市精选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开展帮扶,2012年以来,共选派520驻村干部、60名“第一书记”驻60个行政村开展帮扶。强化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履职监管,制定出台《福泉市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福泉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采取“每月一督查、双月一调度、半年一述职”的方式,督促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注重激发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热情,对于政治素质好,驻村期间表现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予以提拔使用。自2013年以来,先后有11名驻村干部被提拔到副科级(正科级)领导干部岗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累计向上争取各类项目3500余个,落实帮扶资金7800余万元,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贫困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