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绿护绿 点石成金
05.05.2015 13:5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浦村石漠化治理演绎绿色变迁 |
|
作者: |
特约记者 杨聪 4月17日一早,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村民吴萍便到果园里摘了50斤樱桃,背到到县城出售。短短两个小时不到,一背篓鲜红的樱桃便销售一空。 近年来,昔蒲村的水果成为市场上的“宠儿”,村民也靠卖水果而实现脱贫致富。去年,该村水果总收入便有580万元。 如今长满果树的一块块土地,曾经是一片片长不出庄稼的荒山石岭。吃苦耐劳的昔蒲群众,在与严重的石漠化斗争中,硬是把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创下石旮旯里的绿色奇迹。 种绿护绿 石山变绿山 昔蒲村位于印江东部,距县城12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十分脆弱。 该村的土地上不长植物,却长了许多石头,不仅没有一块稻田,而且仅有的耕地也是村民从石旮旯里刨出来的。 石山不保水,也保不住土,加之曾经大肆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天晴十日就旱,大雨冲刷泥土就满山跑,群众种粮全靠“天长眼”。据了解,该村土地石漠化面积达到5000多亩。 惜土如金的昔蒲人,意识到要脱贫致富,必须得恢复生态,保住水土。上世纪末,昔蒲村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及植树造林运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吃苦耐劳的昔蒲人用碎石块,把土斜坡上的土地改造成一台台梯土。然后在这些梯土里面小心翼翼地种植上传统的经济作物柑橘、桃子、李子等。 长不出庄稼的石头缝里,长出了壮硕的果树。流失的耕地恢复了,裸露的石山染绿了,贫瘠的荒山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银行”。 借果生财 绿山变金山 走进昔蒲村,无论山川野外,还是房前屋后,总能被弥漫的橘子花香迷醉。 当前,正是橘子花开的时节,也是樱桃上市的季节。 “今年樱桃第一天上市,没想到这么受欢迎,还卖出了30元一斤的好价钱。”果农吴萍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今年单是樱桃便有上万元收入。 种植经果林不仅成了村里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也成了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果树不仅能把荒山变绿,也能让村民变富。”村支书田井付说,如今该村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近年来,昔蒲着力打造精品水果品牌,不断改良品种,强化包装,注册商标,以提高经济效益。去年,该村还成立了鸿运水果协会,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增智脱贫 金山变乐山 “桃花开的时节,村里的果园就成了游乐场,每天都有各个地方的游客来摄影、游玩。”田井付说,该村正在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长满“摇钱树”的金山银山,变成了充满欢乐的“乐山”。乡村美、群众富、农家乐在昔蒲村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然而,尽管经果林产业在逐渐壮大起来,村民正在逐步富裕起来,但昔蒲村的群众却从满足于此。 他们一方面不断改良水果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经果林的收益,一方面又注重文化教育,着力培育人才。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增智。”近年来,昔浦村加大对果农的技术培训,让每一户果农都掌握果树栽培、嫁接、管理等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型农民。 同时,富裕后的昔蒲村群众看重教育,成立了“育才基金”、“爱心慈善?生育关怀”基金等,用来帮助困难计生家庭、孤寡老人,也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资助和奖励。近3年,昔蒲村每年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都在15人以上。 记者手记 采访中,昔浦村的老支书田井付告诉记者,村里去年育的上万株柳树苗,4月已全部栽种到了穿村而过的印江河畔。种柳树绿化印江河的方法在全县得到了推广。 曾经饱受石漠化之苦的昔蒲人,把生态看得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把昔日贫瘠的荒山、石山,变成了如今充满欢乐和智慧的金山银山,在石旮旯里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 走进昔蒲,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昔蒲人在与石漠化长期斗争中积淀的一股磅礴力量。 |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5.05.2015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