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细数"十二五"成绩:重大成果频出 服务创新创业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9日讯(记者 佘惠敏 见习记者 郭静原)“十二五”即将收官,中国科学院在这五年间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12月19日,中科院公布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着力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一手抓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成果产出,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仅在甲醇制烯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重大新药创制、纳米绿色印刷、“渤海粮仓”等方面形成了一批举足轻重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而且通过整合深化院地科技合作、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与联盟、开展“三权”改革试点、打造知识与资本的“运河体系”等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在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断探索新机制、取得新成效。
中科院深化院地科技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中科院推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院属机构累计服务企业15230个,服务企业项目26087个,服务企业收入超过93亿元,为企业开放的共享机时超过275万小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5000亿元,利税累计超过2200亿元。中科院派遣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发展。“十二五”期间,院累计派遣科技副职近600人年,与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联合组织开展企业特派员工作,累计派出科技人员2000人,推荐科技人员担任大型企业集团高级技术职务1381人。“十二五”期间,院服务企业的人数近9000人,吸引企业科技人员到院属研究机构进修近20000人,吸引企业科技人员到院属研究机构担任客座研究员超过4800人。累计为新疆和西藏培养科技领导干部140人,培训地方科技领导干部超过500人。中科院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地方决策。“十二五”期间,院牵头组织或参与编制规划超过1200个,提出并被采纳各类咨询报告和建议超过23000个。
中科院培育孵化科技企业,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院33家院属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07家,“十二五”期间新创产值17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数16094个,其中,9家企业已经上市,当前市值超过380亿元。“十二五”期间,院47家院属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254个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培养创业人才5168人,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科院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规模产业化。截至2015年末,院所直接投资和其主要控股公司再投资企业共约740家,其中上市(含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资产总额43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1070亿元,R&D投入77亿元、专利7866项(2014年)、职工13.72万人(2014年)。按集团合并数统计,院所投资企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775亿元,利税总额超过800亿元。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还探索成果转化机制,服务区域和产业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先后自行设立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44个转化型非法人单元,这些平台集聚院内和院外科技人员超过13000人,“十二五”期间累计转移转化项目超过4900个,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900亿元,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1200个,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超过10万人次。为推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牵头建立了全国科学院联盟,野外台站、植物园等学科联盟和先进计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初步形成了由产业、专业以及科学院系统等构成的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中科院还开展“三权”改革试点,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上海高研院、上海药物所、中国科技大学等4家单位被批准作为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上半年,仅上海药物所已有7个品种实现转让,总合同额超过4.2亿元,另有5个品种正在履行转化程序。同时,中科院打造知识与资本间的“运河体系”,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已投资26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达76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1:19;与多家银行在授信贷款、债券承销、并购金融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取得银行综合授信近2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