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贵大实践
2016年12月的一天,在贵州大学逸夫教学楼的过道上,一位刚刚听完近两小时“大课”的学生追上主讲老师颜茵,提了一个“小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所学专业与马列主义之间的联系?
从教19年来,这并不是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颜茵第一次遇到学生这样的追问,在她经历过的“围追堵截”中,还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不解。在颜茵看来,随着越来越多95后、甚至0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些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的价值观更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让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迷失了方向。如何让新一代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探索立德树人之道,是贵州大学全体教职工共同求解的问题。
培养感恩之心、进取之心、乐观之心、包容之心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坚深情回忆起12月7日在北京参加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情景。作为贵州省大学党委书记代表,他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核心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
担任贵州大学党委书记以来,陈坚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这所正在“奋力爬高”的百年老校,究竟要培养出什么特质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又该如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带着问题导向,贵大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梳理出了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厘清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陈坚说。
“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清醒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陈坚表示,贵州大学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感恩之心、进取之心、乐观之心、包容之心。
今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常志敏是贵州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学生。2016年12月19日下午,她完成了从贵大学生到贵大老师的华丽转身。在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开班仪式上,常志敏作为新进教师代表发言。在短短几分钟的发言中,她多次提到“感恩”二字。
出生于河北邯郸一个小山村的常志敏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同学眼中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她总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优质论文,并获得各类奖学金。不过,命运似乎和常志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刚刚拿着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办理完入学手续后不久,她就被检查出患有胃癌。高昂的手术费一度让常志敏感到绝望,在农村务农的父母根本无力负担这笔费用。
“是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慷慨解囊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常志敏经过手术后,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现在,正式成为一名贵大老师的常志敏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她希望告诉学生们,大学生修身做人的第一步是常怀感恩之心,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诲之恩。其次,在工作学习中需要始终保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进取。对待失败和成功保持乐观的心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包容之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
培养“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让精神支柱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支柱。贵大人明白,要想在“人心”上下功夫,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通专兼备、知行合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基于这样的思考,贵州大学从两年前开始,一改以往的传统,专门成立主抓学生通识教育的校属教学单位阳明学院。每年新生一入校就必须进入阳明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第二年再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培养。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说,阳明学院的通识教育是通过设置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核心课程,实现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态度上的转变,实现学生由应试教育向学会思考、世界视野、人文关怀、批判思维的转变。
除了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强化通识教育模块,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阳明学院还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了以倡导“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精神的道德讲堂,倡导“立德修身,守正笃实”精神的道德模范宣讲,弘扬“尊师重道,尊贤尚功”风尚的祭孔仪式,弘扬“自强自立,自尊自信”风尚的成人礼仪等活动,并逐步形成品牌不断深入。
贵州大学推进党旗领航、学习提升、守渠固基、阵地教育、师魂铸、润物滴灌等行动,把思政工作融入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在贵州大学团委副书记龙汶看来,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身心发展、拓宽兴趣和开阔视野的主要阵地,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内化能力的第二课堂。贵州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带动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兴趣爱好,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龙汶说。
贵州大学姓“贵州”
一所好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总是面带微笑:“贵州大学姓“贵州”,贵州大学办出特色,服务好贵州就是好大学。”
郑强认为,大学的地位关键要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于大学的业绩、大学的地位,一定要看对这个地方的支持的力度、奉献的力度。”
贵州大学不仅要牢牢根植于这片土地,更要用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进步。贵州大学的发展始终根植贵州大地,始终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血脉相连、同频共振,是所有贵州大学教职工的共识。
众所周知,贵州是酱香型白酒的主产区,赤水河畔孕育了优质的酱香白酒产业,这也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产业是全省上下的希望,而基础是人才支撑。贵州大学义不容辞。
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凝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贵州大学建成涵盖了酿酒工程等多个研究领域和模块的学科体系,并开创性地成立了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和白酒研究院。贵大白酒研究院还直接为贵州茅台等名酒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贵州亦是茶叶种植的大省,贵州大学利用茶学学科在茶树栽培育种、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学科优势,与遵义市湄潭县合作,办起了贵州大学茶学院。
“贵州有酒、茶、旅游加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现在我们都建了相应专业培养人才。”郑强笑着说,不仅如此,贵州正在发力的大数据产业也可以在贵州大学得到人才培养支撑,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正在专业路上扎实前行。
坚持贵州大学姓“贵州”,坚持打破传统育新人,不仅让贵州大学教师将学术成果写在贵州的大地上,也培养出一批将知识用在实践中的贵大学子。
为了打造“一县一特”的试点项目工程,贵州大学教授金毅几乎每天在车轮上奔波。在大方县推广豆豉油辣椒,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5500多万元销售收入;在晴隆县推广薏仁种植,带去1.74亿元收益,惠及2万多农户……和金毅一样,教授曾海英和贵阳黔宝公司合作的刺梨果干类半成品保质技术研究,申报成果转化项目1项,累计产值400万元;与贵州赫之林公司合作核桃项目,累计生产总值800万元……
正是因为坚持服务地方,差异化办学,贵州大学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贵州大学培养出了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长江学者,学校还被列入国家“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占地3000多亩的新校区基本完成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贵州大学在人民网《2015-2016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中综合指标位列第19位,贵州大学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