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3.08.2014  12:27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 2012 2 16 日习近平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   

   解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粮稳天下安。粮食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再多的钱也没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安全该不是问题了吧?  

  从需求角度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需求还会刚性增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新增3亿城镇人口,加上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拓展,有专家测算,我国2030年粮食总需求将达到6.45亿吨。  

  从供应角度看,继续增产的难度日趋显现。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加剧,种粮效益长期偏低,“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之灾害多发高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任重道远。  

  眼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趋紧,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1000多万亩,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问题没有根本改善。为保增产,我国粮食生产过度消耗水土资源、过度依赖化肥,耕地质量下降、耕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少数地方开始出现重金属污染。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松不得。  

  新时期,我们必须平衡好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多考虑可持续发展,更多依靠科技,通过完善经营体系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 2013 11 27 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解读:科技助力,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三要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既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又要考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为此需要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比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四要加强农民培训。建设现代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 2013 11 3 日至 5 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解读:变“扶穷”为“扶智”,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落户。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经营农业有钱赚,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 2013 12 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   

   解读:农民有体面 小康才全面

  尽管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强调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农村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我们说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就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原因所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就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对农民来说,才有了“体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今天,惟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长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我们整个大局才有保障,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  

   网友热议:   

  @中国三农周双文: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发展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靠投入补贴,还要靠发展农业产业,产业兴农!  

  @幸福没那么简单M: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在先,富在后。村子富裕了,才能走到小康道路上,迈向城镇化。  

  @陈里: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城市发展了,不要忘记农村的发展。  

  @昂望东方: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健康,关系国家民族未来!  

  @真诚平等正觉念佛:要把更多一点的投资放在农业、农村,助力农业现代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当现代农民与进城打工者收入差不多时,中国这盘棋就下活了。(中国经济网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