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产业“造血”
青砖白墙,整齐宽敞。
道真自治县桃源乡桃源村一座簇新的农家小楼前韩继能正热切地张望。
镇里的干部告诉他,今天省里的检查组要来,而他有一肚子感谢的话想要说。
“以前我们一家子住的屋子就60多平方米,不要说一件像样的家具,雨天漏雨、冬天漏风,能平安过度恶劣天气就是最大的愿望了。”韩继能告诉记者。
今年62岁的韩继能家庭情况十分特殊,一家四口,除了远嫁他乡的女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尤其是今年25岁的儿子,甚至不能长时间站立。
“看了他们家以前的状况,就知道什么是家徒四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前提下,修葺房屋,在很长的日子里只能是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你看,现在我的屋子又宽敞又结实。干部们还自己凑钱给我添了一台电视机。”韩继能说着,爱不释手地轻轻抚摸着那台被擦得光亮的电视——虽已经搬进新家快一年了,那股高兴劲却依旧没有淡化。
“现在一家人都入了低保,我也偶尔在村里的支持下干点轻松的零活,干部们又常常来看望我们,苦日子终于翻篇。”韩继能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遵义,像韩继能一样得益于精准扶贫的贫困群众举不胜举。
2013年以来,遵义市结合省里提出的“六个到村到户”,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省直相关单位、市直单位及各县(市、区)直单位5300多名驻村队员,结对帮扶1680个村(社区),共为帮扶点支持帮扶资金3.6亿元,协调、争取、落实项目资金3.3亿元,帮扶点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在全国开启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遵义市根据省里的总体部署,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专题培训建档立卡业务人员2600多人。目前已识别出贫困人口24.7万户95.1万人。
要想从根源上脱贫,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为建立群众利益联合机制,遵义市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合作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减小农户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如今,全市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已达225家,固定就业人员27630人,其中贫困人口21702人,直接带动81.6万农民增收致富,其中贫困农户22.5万人。
遵义市扶贫办主任万强说:“遵义市地处武陵山、乌蒙山片区县份基础差,产业弱。因此,我们重点突破,攻坚重点区域,然后实行产业带动,龙头舞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以来,遵义大力实施重点区域、重大民生事项和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优先安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村级公路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项目,片区内经济、社会、扶贫、生态等各方面效果初步显现。遵义市武陵山片区6个县规划项目投资5639亿元,已到位各类资金187.05亿元;乌蒙山片区3个县(市)规划项目投资8780亿元,已到位各类资金325.3亿元。
遵义市贫困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务川、正安、道真、习水为国家级贫困县,在15个县(区、市)中,有9个列入武陵山和乌蒙山片区。遵义市以全面小康为统揽,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总攻贫困,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让贫瘠的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2013年遵义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2亿元;其中扶贫发展资金4.81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67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48万元。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15.19亿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为贫困山区注入和发展动力,补缺了建成小康“短板”。
截至2013年底,遵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849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8%。习水、正安两个重点县和全市12个县(市)的6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92.5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