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贫困户的防风险堡垒

28.07.2015  01:41

央广网7月27日镇远消息(记者:任梦岩 摄影:魏仕杰)说起贵州省,总会有人提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句话就道出了当地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的贫困。贵州省镇远县白家坟村老棚组,处于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2007年之前还处于水、电、路三不通的状态,全组50多户近半,年收入都低于2300元,长期处于贫困线下。

被群山环绕的白家坟村

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全村逐步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随后精准扶贫项目又找到了老棚组,几年下来,当地农户已经全部脱贫,向着致富的道路迈进。

7月27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从镇远县城出发,不到40分钟,就来到大山深处的白家坟村老棚组。见到村民刘极勤,正在通过机顶盒看着数字电视。而在十年前,水、电、路三不通的老彭组,这一切都无法想象。

记者采访核桃基地负责人刘极勤

刘极勤:

我们这里原来是舞阳镇最贫困的一个村,原来是水、路、电都不通,干什么都要通过肩挑背驮。”

镇远县扶贫办主任田贵海告诉记者,当地山高坡陡,粮食产量低,常年种植的经济作物板栗,又因为难以储存,加上交通不便,销量不佳,全组过半家庭的年收入,都不到2300元处于贫困线以下。在精准扶贫项目启动以前,镇里来的拨款,最贫困的老棚组要和整个白家坟村一起分配,到农民手里的资金寥寥无几。

记者采访镇远县扶贫办主任田贵海

田贵海:

我们以前大水漫灌就是你这个村是不是贫困,我们都一起来扶贫,给这个村100万,家家户户都来分,现在我们按照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项目资金要向贫困农户倾斜,就是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地用到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身上。比如说,你这个村有100户贫困户,那这100万资金就对准这100户,效果就出来了。

常年在外打工的刘极勤,看到云南种植的核桃收益稳定又便于长期储藏,就想带着全组一起干,但核桃树种植回报周期长,村民已经习惯板栗种植,不愿再进行投入,当地扶贫办就划拨资金为村民购买树苗。

刘极勤:

政策真的是非常好,扶贫项目来之前本来我已经住到镇上去了,但我想带动我们组一起。原来买核桃苗,太贵了,政府的资金帮我们买的。

从云南引进的优质核桃

几年下来,当地近千亩核桃已经大部分挂果投产,亩产值达2400元,平均下来,每户净收入达到了2.68万元。镇远县扶贫办主任田贵海介绍说,当地像老棚组这样通过精准扶贫项目脱贫致富的,不在少数,靠的就是对当地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那么究竟哪家贫困?如何决定?由村民自己提出贫困申请,然后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议,对你进行评价,再推到村委会,再召开评议大会。之后的名单还会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示,之后再报到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后再到全乡进行公示7天,没意见后再到县扶贫办进行审核。这样就做到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后,村民已经买上了轿车

田贵海:

精准扶贫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精准识别,与以往扶贫资金下来的大水漫灌不同,精准识别能让政策资金都到贫困户身上,然后再通过技术、销路上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以前实施扶贫项目就是谁愿意干谁干,项目直接被企业和大户实施了,贫困户参与不进来。现在我们按照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项目资金至少要80%向贫困农户倾斜。除了资金之外,我们还在技术上、销路上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扶贫利益链接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扶贫项目资金和劳动力进行入股,大户和企业在技术上和市场营销上和加工上进行帮扶。发生效益后,企业还要和贫困户进行利润分红。

再过几年等核桃挂果量上来了,全组的收入还能进一步提高。但目前整个镇远县还有5个贫困乡镇,57个贫困村,4.64万人口亟待脱贫,针对他们的扶贫规划已经启动。3.2万贫困人口还有劳动能力,对于他们,我们打算通过发展种养殖产业,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另外一部分是我们针对居住在地质条件恶劣的深山区,这种情况的全县大概有7000多人,我们采取的是异地扶贫搬迁。让他们搬到城镇,到工业园区就业。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我们通过提高低保标准,民政兜底来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