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沧桑巨变 半世纪紫气东来

27.10.2015  11:42

沧桑巨变 半世纪紫气东来

——见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之发展历程

新建的噜嘎水库。姚福进 摄

格八水库泄洪。姚福进 摄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即将迎来50华诞。

    50年来,紫云麻山女儿不畏艰难,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发展落后等情况下,在新的时期和新的起点上勇立潮头、团结奋进、砥砺奋起。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在发展中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打造了多个高效农业产业园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建设中创新思维理念,加强交通、水利、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麻山腹地实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50年来的累累硕果,不仅体现在多条城市大道架起的新城面貌,还体现了快速增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也体现了百姓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卫生环境、教育环境等的改善和提高,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逐渐从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为了全面展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50年来的辉煌成就,从即日起,本报每周推出一期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城建见证速度

    “走完紫云县城只需抽一支烟时间,这是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建县时的城建概述。”原紫云县副县长母泽民回忆,那时县城最好的街就是印山街,没有规范的农贸市场,每到赶集天,整个县城的街道上都挤满了摊点,但摆卖的都是些农产品和低质量的日杂服饰品,要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到安顺城去。

    “刚来到紫云工作的时候,让我感到很吃惊,眼前的紫云县城还不及家乡的乡场。”年近80岁的原紫云县纪委副书记周永福说,1961年遵义师专毕业后,组织分派他到紫云工作,那时的县城房屋一半是茅草房。即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年年拨出专款,加速民族地区的公房建设,但县城建设仍较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不少人开始自建楼房,县城茅草房几乎全部消失。虽然城市建设在蓬勃发展,县城面积在逐渐扩大,但没有一条像样的城市大道。直到21世纪,紫云县城才有了一条城市大道,即格凸大道,才多了点城市的气息。

    正如老领导们所说,近几年来,紫云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一口气修建了松山大道、迎宾大道、南环路、海子大道、科学路等城市大道,开启了城市发展新时代,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和城市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正为新紫云“添枝加叶”。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紫云陆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小镇和美丽乡村,见证了紫云城镇化推进、小城镇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