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阳光家园”步入困境 脱毒人员求帮助
女员工给自己的产品代言。
6月23日,红花岗区“阳光家园”的一位脱毒人员拨打记者电话称,企业步入困境,包括他在内的全体脱毒人员担心会失业。
阳光家园2年亏损300万元
红花岗区“阳光家园”位于该区官井隧道附近。进入厂区,一楼为生产车间,二楼为办公区,整个厂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这样的规模在全省“阳光工程”安置企业中,亦属前列。二楼办公区全铺上了木地板,窗明几净,产品展示长廊很有品位,旁边,还摆有供员工健身的台球桌和乒乓球桌。
一楼车间,原本建了7条生产线,但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只有一条生产线在作业。企业负责人叶凯说,就是这一条生产线,现在也是时产时停。2012年,红花岗区“阳光家园”建成投用后,主要生产各种产品的包装盒,由于订单很少,企业从开办以来便一直亏损,迄今仅2年时间,已亏损300万元。
“幸好,在创办‘阳光家园’之前,我从事别的生意挣了一些钱,否则早扛不住了。”叶凯说,建厂时,装修、购买机器设备等,他花了400多万元,加上这两年的亏损,他已经为企业搭进了700多万元。好在厂房是地方政府免费提供的,否则会亏得更惨。
本地酒企订单都爱给外地
当初,叶凯之所以选择做包装盒这一行业,一是因为脱毒人员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二是在遵义,酒厂、茶企众多,做包装盒不缺市场。
“没想到,事与愿违。”叶凯说,本地需要包装盒的企业大多舍近求远,把订单下到深圳和浙江。为了打消客户对产品质量的顾虑,他又高薪从深圳请来技术人才严格把关,可以说,高、中档的包装盒,该企业都能生产,且绝不逊色于深圳和浙江生产的包装盒。
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价格甚至低于深圳和浙江的前提下,供销人员前往遵义当地众多酒厂、茶企进行攻关,仍不能扭转订单少的局面。叶凯说,对此,他困惑不解。
叶凯说,仁怀有数百家酒企,只要两家大厂和20来家小厂给“阳光家园”一点小小的包装盒订单,就能使“爱心家园”正常运转。
叶凯说,按照红花岗区“阳光家园”企业现有的规模,设备和人员满负荷运转,可满足300名脱毒人员就业,产值上亿。遗憾的是,订单跟不上,造成人员和设备闲置。
脱毒人员害怕失去温馨家园
目前,红花岗区“阳光家园”共有脱毒人员30余名,一部分员工正常上班,另一部分虽然不用上班,但留在厂里学习,企业发放生活费。值得一提的是,对进入“阳光工程”的脱毒人员,地方政府都给予了特殊照顾,将之纳入低保。在红花岗区“阳光家园”,现在没上班的员工,生活费加上低保,每月收入近1000元,基本生活不成问题。而正常上班人员的月收入,不会低于2000元。
脱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红花岗区“阳光家园”采访,记者看到,办公区专设了“药品间”,以供员工们服用戒毒药品美沙酮,此项工作由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前来负责。
午饭时,记者也打了一份工作餐,和员工们边吃边交流。一位大姐说,在厂里,员工的平均年龄40岁,年龄大了,在外面找工作很难,更何况,他们有过吸毒史,更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在“阳光家园”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他们得以快乐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厂里效益不佳,不光老板着急,他们这些员工更着急。一旦“家园”不再,失去了工作,不排除部分人又要走上复吸的道路,害人害己。
呼吁社会关注这类特殊企业
记者在遵义市相关部门采访了解到,2012年,该市全面实施“阳光工程”,7个县、区、市(2011年底,全市在册吸毒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的县、区、市)均建起了“阳光工程”安置企业,对此,地方政府给予了相关优惠政策和免费提供场地的扶持,但运行到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和红花岗区“阳光家园”一样,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阳光工程”安置企业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遵义乃至全省的“阳光工程”安置企业,均非已经成型且具有相当经济效益的企业,而是前景未卜的新建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权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只能呼吁社会用爱心关注这类特殊的企业。
一个让记者动容的镜头是,在红花岗区“阳光家园”的采访即将结束离开时,一位女员工拿着两个包装盒产品过来,主动要求记者拍照,她说:“我给我们自己的产品代言,希望需要的企业来个订单,救救我们!”
相关链接
2011年下半年,贵州创新戒毒模式,推出“阳光工程”,以就业安置为核心,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为一体。该工程破解了禁毒工作中戒断巩固困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三大世界性难题,其就业发展型戒毒新政是中国禁毒管理的新走向。此举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肯定,他指出,“四位一体”的“阳光工程”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一个找回自我、找回自尊、找回自信的平台,消除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体现了价值、增加了信心和自尊。 本报记者刘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