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民宗局创新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15.01.2015  16:45

   【导读】 新的一年,我们与你再次见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才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总体上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突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所系、心愿所在。

  踏入2015年,我们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已经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新的一年,本报将围绕“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展开报道,我们也特开设“小康路上”专栏,宣传报道各地在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果。敬请关注。

   【正文】“ 哞哞哞……”翻过一座座大山,绕过弯曲的山路,2014年10月初,记者前往位于地处黔西北大山深处的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彝族白族苗族乡李子村采访,还没进村,就听到这样一连串的牛叫声。

  进村一看,160多头黄牛围绕在村子边上的一块空地,很像牛的集市。其实,这里不是集市,这些牛全是李子村村民的,对他们来说,这是改变贫穷落后的希望。而购买这些牛的背后,是纳雍县民宗局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的创新,更是他们对新阶段扶贫模式的探索。

   小钱变大钱,输血变造血

  厍东关李子村,用当地人的话形容——穷得叮当响。 李子村穷到什么程度,村民回忆道:“2000年的时候,我们不说吃米饭,连土豆都不够吃饱。”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刚进入新世纪时李子村的状况。

  李子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495户228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81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记者在李子村看到,村寨被绵绵大山包围,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地处这样的环境,李子村的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据厍东关乡党委副书记尚云介绍:“这些年来,各级部门对李子村关爱有加,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和村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李子村仍然是全县一类贫困村。”

  “李子村必须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纳雍县委、县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

  纳雍县民宗局不辱使命,选择了李子村这块最难啃的“骨头”作为扶贫对象。怎么帮助这些同胞呢?纳雍县民宗局局长陈庆到村里实地调研后犯难了。“我们能够为李子村提供帮助的,仅仅是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要让李子村整体脱贫,特别是要增加村民的收入,这点资金杯水车薪。”陈庆说。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陈庆曾经在纳雍的乡镇当过10年党委书记,他说:“一些村民,你用2000块钱给他买点粮食,扶贫的人刚走,他们就把粮食换成酒来喝了。”

  20万元怎么用?如果把这些钱补助100户人家,每家也就2000元。对于急需脱贫的农民来说,2000元能干什么?这些问题盘旋在陈庆的脑海。

  钱少、村民思想观念有待提高,这两个问题,正是扶贫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难题。

  陈庆想了个办法:“能不能让小钱变大钱?”他的思路是:与银行商量,由农民向银行贷款200万元购买牛来饲养,借期为两年。两年内这200万所产生的利息,由县民宗局利用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贴息。

  想法倒是有了,银行会同意放贷吗?带着这个思路,陈庆找到了纳雍富民村镇银行的领导,没有想到,两家一拍即合。

  去年4月,李子村村民组建了李子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养殖户)自愿组成联合担保小组,向纳雍富民村镇银行申请200万元贷款。很快,银行批准了村民们的贷款申请。村民们利用这些钱,购买了132头黄牛。

  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摇身一变,惠及到农民的身上,变成了200万元。小钱变成了大钱,而且村民不用掏一分钱的利息。

  不光是小钱变成了大钱,以前的输血式扶贫也变成了造血式扶贫。记者采访时,有的母牛已经下崽,生下31头牛崽,价值超过10万,还有81头怀孕待产。

  “按照这样的情况,两年以后,如果不出意外,贷款农户将能全部还完银行的200万元本金。而这些牛,将作为他们自己的‘本金’留下,饲养好的话,将是村民源源不断的财富。”陈庆说。

   风险共担,利益农民享

  村民周绍全,去年4月加入李子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民宗局启动对李子村的扶贫项目后,他与同样是社员的邻居周正银、熊得志、罗绍秀、周启林、周学志一起,组成了一个6户联合担保小组,周绍全担任组长。6户人家共同向纳雍富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数额根据自身情况,最高可贷6万元,最低可贷1.5万元。

  经过商量,周绍全贷了6万元。利用这6万元贷款,他购买了4头黄牛,仅仅半年时间,这4头牛已经产下了3头牛崽。按照当地市场价,如果在当年年底卖了这3头牛崽,周绍全一家就可以增收近2万元。

  “贷款养牛这个想法,我十多年前就有了,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但是,银行怕我们还不起钱,一直不肯贷。”周绍全说。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纳雍县也面临扶贫贷款高风险、低回报与商业银行要求确保效益性、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民难以从银行贷到款。“我们既要让农民受益,也要保障银行的收益和资金安全。”项目设计时,陈庆就考虑到这一点。

  实行联保原则,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个联保原则要求,首先组建专业合作社,根据村民意愿,把有能力、有意愿养殖的贫困户联合在一起。此后,以3户至6户社员为一组,由农户自行组成联合担保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对合作社负责。联保小组组建后,以合作社为主体,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根据申请,组织对农户实地调查审核,符合条件的农户,在组长的带领下与银行签订联保协议和个人借贷合同进行贷款。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原则下,县民宗局、县富民村镇银行、厍东关党委政府、李子村村委会、联保小组都担负一定的职责,成为了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联保小组组长自行组织本小组的组员,也就是说,组长不信任的人,可以不吸纳进本小组,保障了管理的顺畅。本小组的组员,要密切关注本组社员的经营状况,督促贷款本金按期偿还。如果有一户违约,其他所有组员都将承担连带责任。县民宗局、县富民村镇银行、厍东关党委政府、李子村村委会,不仅要监督农户必须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而且还要协助农户对养殖项目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既为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也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能和效益。

  实际上,风险共担扶贫措施,并不是纳雍民宗局首创。然而,纳雍民宗局创建的联户担保、互相帮助、互相制约的新机制,是共担风险,有关部门却不从中分享利益,所有的利益均属于农民自身。

   扶贫新探索,带来新风尚

  记者曾经问过周绍全:“您是否担心两年后有人还不起贷款本金,或者拖着不还?”周绍全斩钉截铁地说:“不担心。”周绍全认为,他的组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是信得过的人。

  周绍全所说的信得过,一是信得过组员们的诚信,二是信得过组员们的饲养能力。“那些好吃懒做的人,那些一点饲养能力都没有的人,那些平时在村里不诚实守信的人,不仅我不要他加入我的组,其他组长也不会吸纳他们。” 周绍全说。

  在这个小山村,这个扶贫模式也引起人们对村民的品德和行为的议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从熟悉获得信任感,获得可靠性认可。

  “一个人,他的品行怎样,他是否勤劳,在村子这种熟人社会里,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陈庆说,“如果你的品行不端、好吃懒做,被大家拒绝,对个人来说,不仅贷不了款,而且,面子上也过不去。”

  目前,在一些农村,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仍然严重。周绍全告诉记者,在李子村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就是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他们认为,富起来就领不到政府发放的低保了,不划算,宁愿领着低保过贫穷日子。”

  在李子村的一些村民中,甚至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懒特别懒,国家好照管。”

  陈庆认为,要改变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长远来说,要靠发展教育,短期来说,如果能通过村民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也可以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欣慰的事,记者在李子村采访时发现,那些没有被吸纳进入联合担保小组的人,有的已经在积极改进了。

  “作为民族工作部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对扶贫模式的探索,不仅能科学有效地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让小钱变大钱,而且让小钱办成大事,为农村带去新风尚,为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陈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