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研究生李玉娇挂职基层 沉下身子为民务实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3日电 “对我来说,基层工作没什么困难,遇到什么就做什么,村里的路烂了就修路,老百姓的房子漏水了就危房改造,哪家有矛盾了就协调……只要有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一切问题都能解决。”面对笔者的提问,女研究生李玉娇如是说。
李玉娇,2013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同年6月参加纳雍县人才引进,分配到纳雍县国土资源勘察规划站工作,担任技术员。同年12月到沙包乡挂职党委委员,主抓通村路建设、危房改造及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她的足迹踏遍黄泥田村、包包寨村、安乐村和下木村,而这一干就干到现在。
路烂就修路
基层工作真的像李玉娇自己所说的那样,一点困难都没有吗?
笔者跟李玉娇到下木村走访时看到,由于正在修路,本就泥泞的路被车子碾压得根本难以下脚,就算来之前换上了雨鞋,也是一脚高一脚低地深陷在泥浆中。
小小的身影在坚定地前行,她要到夏冬家看看危房改造的进度。
艰难前行中,笔者已顾不得多说话,李玉娇倒是笑着说:“前几天来看望留守儿童,回去时天黑了,又下起了大雨,差点被困在路上回不去。”
走在泥泞路上的李玉娇。
这么危险的情形在李玉娇看来倒成了之后的玩笑话。也许基层工作遇到的客观困难是家常便饭,只是在李玉娇强大的心态前,困难也不算什么。
李玉娇一边询问村支书修路占地的事,一边察看进度,一边对笔者说:“没什么的,下木村13盏太阳能路灯已经安装好,中举田坝到大竹林的3公里公路也快修好了,到时就再也不用穿雨鞋了。”
为了让村民走上康庄大道,在全县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大前提下,李玉娇协助发动沙包乡群众广泛参与,采取群众投工投劳方式,完成青杠—双山3.2公里、大坝—黄泥田6.8公里、采瓜河—双山2.93公里小康路的建设,组织群众投工4000余人次。
房子漏水就改造
走了差不多40分钟,终于到了夏冬家。夏冬夫妇一看到是李玉娇来了,亲切地说:“玉娇,快坐,你有好些天没来了,你看房子都倒好板了(封顶),不再漏雨了,孩子也刚去读大学,心里的两件大事都解决了。”
李玉娇听后很高兴地说:“那就好好装修下搬进去住,咱农村人也得好好享受下好的居住环境。”
李玉娇在夏冬家询问危房改造进度。
摸底调查、跟踪建设、带队验收,李玉娇在2014年组织实施全乡234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走访在册拟危改对象260余户。根据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严格危改对象的认定和审批程序,经过三榜公示,确定危房改造对象234户,其中低保户22户,困难户150户,一般户62户。
2015年组织实施全乡95户危改工作。走访摸底在册农户百余户,按照审批程序,确定危房改造对象95户,其中低保户3户,困难户62户,一般户30户。
有矛盾就协调
两年多来,李玉娇在协助完成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时,通过乡级成立的“三委一组一中心”“两站两会”、村民组“中心户长”排查出矛盾纠纷55件,涉及106人,调处55件,调处成功54件,进入司法程序1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2%。同时通过创新机制,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织牢网底,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共接待群众3000余人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4起,村干部代理代办民生事务600余件。
由于工作出色,2015年4月,李玉娇获得“毕节市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在基层工作,与村民们打成一片的人实属不多,可李玉娇做到了。她告诉笔者:“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深知农村人的艰辛,对农村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很愿意回到家乡工作。”
面对新形势下的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李玉娇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认真地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不断积累经验,争取把工作干得更好。”(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