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红托竹荪”托起富民强县一片天

28.10.2014  18:27
 

织金“红托竹荪”托起富民强县一片天

示范园区初见成效

带动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早在古代即为南方官吏对历代皇帝的贡品。如今,这一食用菌珍品在传统栽种技术的不断革新下,又焕发出了另一种生命力。

从织金县城出发,驱车约一小时便进入桂果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在河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坝子”。织金红托竹荪立体化栽培产业示范园就建在这片坝子上,与九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仅一墙之隔。

竹荪是喜阴湿的菌类,因此人工栽种必须在大棚内进行。园区内建成的一排排弧形塑料大棚与一般农户栽种时搭建的简易大棚相比可以用“高端、大气、上档次”来形容。步入大棚,只见地面上像栽种玉米一样一垅一垅地栽种着竹荪,虽已是第三季竹荪的采摘尾期,但大棚内每天依旧能采出两筐鲜竹荪。

大棚门口,技术员刘振华正在将刚采摘出来的鲜竹荪去掉菌柄和菌帽,“临近尾期,竹荪的量已不是很多,每天早晚各采一次,一个大棚由3~4名工人负责,采摘出来的新鲜竹荪要及时进行烘烤。”刘振华说,在产量最高的时候,每天可采摘鲜竹荪100多框,折合重量约1000余斤。

负责红托竹荪种植的贵州织金西南联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钰是山东人,他告诉记者,最初建园区时也很艰难,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的。“刚开始到这里时,我们这些外地人对这儿的气候不适应,好几个工人一到这里就病倒了;我们也听不懂当地百姓说的‘本地话’;征地丈量土地时一些同伴脚踩在水田里寸步难行……”孙钰说,后来在各方的帮助和自身克服下,园区第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园区建设以来,织金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事宜,各有关部门在征地、手续办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使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孙钰说,截至今年10月,园区已完成土地流转1000亩,完成投资1.345亿元,建成连栋智能温室大棚2座共2万平方米,小型竹荪栽培温室18座共3.6万平方米;竹荪菌种厂1座,面积1.21万平方米,示范带动作用已日益明显。

创新立体化栽培技术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走进另一座大棚,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地面裸露部分竟然是水泥地板,这里完全就像一个大超市,有序地摆放着一列列“货架”,“货架”一共三层,每一层又分成几格,每格放置着几筐已经栽好的竹荪。

孙钰告诉记者,这就是立体化栽种,不仅能避免直接在地里栽种竹荪造成对土地的污染,还可以把种植面积扩大3倍、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能达到基地不动、长期种植、长期收益的目的。

栽种时,先在这长方形的塑料筐底层铺垫一层砂子,在砂子上面放泥巴,再在泥巴上放竹荪种,再依次盖上一层泥巴和松针,总共有5层。每一筐栽培十瓶竹荪种,每筐能长50来朵竹荪,栽一次可以收两季。”技术员刘振华讲起栽培技术来津津乐道。

除了种植,在竹荪的采摘上也必须方法得当。在大棚里,只见每一名工人手中都有一把小刀,“采摘竹荪时要从它的根部切断菌丝,而不是用力的扯拉,以免破坏菌丝的完整性。”技术员刘振华说。

在产业示范园区旁边,桂果镇绮陌村丁家寨组村民张应学租赁了30多亩土地,修建了48个大棚种植竹荪。他告诉记者,他从80年代就开始种植竹荪了,是该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较早的农户之一,“一开始是在自家土地上种,后来规模扩大后土地不够用,就租赁土地来种,”张应学说,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现在他在大棚中一般都种两层,亩产200多斤,一年的纯收入有100多万元。

张应学说,种植规模扩大后,他先后带动了10多户人家,成立了同心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竹荪外,还在坡地栽种桃树200多亩,在竹荪栽种季节,每天都要吸纳至少50人就业。

促进老百姓就业致富

村民家门口打工盖洋楼

在园区的每个大棚内,都有三四名工人在劳作,大棚外,只见一个个中老年人成群结队,他们有的肩扛锄头、有的手提撮箕、有的背上背着背篓,一路欢声笑语。原来,他们都是桂果镇附近的农民,是在园区里“上班”的。

家住该镇小牛场村40多岁的陈运群说:“在这里打工离家近,可以照顾老小,而且人家不嫌弃我们年纪大,还能一边在家务农,一边打工,每月最多的时候能挣到2100元!

这里很多人以前都种过竹荪,对这活儿上手,能在家门口干自己熟悉的活,真是太好了!前些年我自己栽竹荪时连本钱都差点拿不回来,现在有了这么大的园区让我们经常有事做,还有专门的人作技术指导,不担任何风险,等钱挣多了,我还想加入他们的合作社参与分红。”村民李发江打着如意算盘。

以前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而现在大都回来了,因为光在该镇就有两个大型的新型农业示范园区,就足以吸纳富余劳动力。光5月份,我们园区用工就达到400人,甚至连7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劳动力我们都在用,工人一季的工资都要发出几十万元。”孙钰指着眼前的一排排小洋楼对记者说,老百姓富裕后很多人家翻修了房屋,现在几乎家家都是二层小洋楼。

据介绍,竹荪产业园区建成后,除达到企业既定产量产值,实现经济创收而外,可实现年均培训农民2000人次以上,解决8000人次以上务工,增加农民务工收入4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县竹荪种植1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为农民增收2.6亿元以上。

狠抓特色县域经济

富民强县奔小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织金作为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大县,立足自身县情实际,科学把握,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织金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织金县委书记崔英魁在今年3月的调研文章中指出,织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了全县总人口的92.88%。可以说,只有农村的发展,才有全县的发展;只有农民实现增收,全县的发展才会在质量上实现突破。

近年来,织金县秉承“一亩菜十亩粮,一亩花十亩菜”的农业发展理念,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建农业品牌等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基本建成了以九丰蔬菜产业示范园、竹荪立体化栽培产业示范园等“多园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粮经比调整到5.18:4.82。

调研文章指出,要充分发挥织金竹荪等特色资源优势,努力创优质、创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在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上狠下功夫,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良的产业体系。同时,要深入挖掘织金竹荪、织金续断、织金头花蓼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潜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其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据悉,织金红托竹荪立体化栽培产业示范园建成后,将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竹荪种植基地10000亩,年产竹荪干品1000吨以上,农户年创产值5亿元以上,创利2亿元以上;发展速生林3万亩,创产值1.2亿元以上。

2013年,“织金红托竹荪立体栽培产业示范园”被列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之一。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无形中,织金竹荪产业已经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织金“红托竹荪”托起了富民强县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