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线”绣出锦绣途 —— 记雷山县高级刺绣师张桂英
2014年12月16日,笔者来到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的雷山县永乐镇加支村苗族妇女、高级刺绣师张桂英家。见到张桂英时她正和四位苗族刺绣师傅在绣纺绣花,双手忙于插针绣朵,桌子上摆满了正在加工的手工刺绣半成品,隔壁两个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花样外观精美的盛装、便装刺绣成品。听闻记者要采访,张桂英有些激动,急忙放下手中针线,与笔者攀谈起来。
43岁的张桂英,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永乐镇岩寨村。生在深山沟里,长在苗乡村寨,让她养成了好学苗族刺绣的爱好。小时侯,张桂英喜欢穿苗装花衣,对民族服饰上美丽的图案和花纹爱不释手,不论在上学或外出赶集都身着苗族服装(花衣)。对苗族刺绣的喜爱让她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向母亲和大姐学习插针绣朵。
1984年毕业于岩寨联合小学的她,由于当时家里贫困,因而放弃了就读初中的机会,在家帮父母做农活,由于家务事忙,经常一边帮老人做家务事,一边学习插针刺绣,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学到了盛装、便装整套苗绣服饰技能。15岁时,张桂英把种菜养猪、上山采集土特产上市出售得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布、花线等针刺用品,开始从事苗绣行业,由于她的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技艺精湛,绣出的盛装、便装、围腰等苗绣作品精致美观,深受顾客喜爱,张桂英的刺绣慢慢地出了名,产品也供不应求。每套盛装售价达7000元至10000多元,最高达3万元以上,便装2000元以上。
1989年10月,雷山县大塘中学老师余德兴聘请她到余老师家刺绣,经过3个月的时间,她绣出了让余德兴满意的苗绣服饰,获得了一些报酬。之后,回到家里,为了让本村姐妹从事刺绣行业,多增加一份收入,同时也让苗族的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她便组织10位苗族姑娘每天中午集中在她家刺绣,在她的精心指教下,这10位姑娘也学会了苗绣技能。张启珍高兴地说:“桂英带动我们发展刺绣产业后,我们既解决劳动就业,月均800至1000元的收入,又能安心地照顾家人,大家都很感激她。”
1993年22岁的张桂英嫁到本县永乐镇加支村。张桂英和丈夫余忠保每当春耕和秋收大忙季节帮助家里老人完成栽插收割后,其余时间便投入到刺苗绣行业,虽然刺出很多苗族服饰作品,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货卖不出去。于是,她向丈夫余忠保商量到永乐街上开设门市专卖民间刺绣店,得到余忠保的支持后,2003年她毅然向当地信用社贷款6万元,购买了永乐街上一栋占地面积40平方米的旧砖房两层楼,创办了永乐镇第一家苗族服饰专卖店,次年她又贷款7万元,增添了两层楼“洋房”共四层。目前,第一层作为门面出售刺绣作品,第二、三层作为家居用,第四层开设苗族刺绣坊,专门教授学员学习刺绣。2014年就有20多个学员在她的服饰店学习刺绣技艺,经过她的精心指导,学员全部学成,并且成功刺成大批苗家刺绣作品销往省内外。据张桂英介绍,近年来,她每年出售盛装6套,每套均价为7000元,便装10套,每套均价达2000元,背带720件(床),每件售价600元,其它刺品100件,每件售价200元。全年总收入30多万元,纯收入12万元。由于苗绣技艺精湛,她的民族服饰店生意红红火火,同时,也有更多的苗族妇女前来与她学习、交流,不但帮助了当地绣娘在家门口就业,也带动了永乐地区苗族刺绣行业的发展。
现在张桂英的苗族服饰作品正在积极改良产品,将原来过于繁复的苗绣图案简化,然后批量生产,扩大规模,并且产品的种类也从丝巾、服饰类延伸到床上、旅游用品等领域。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苗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与顾客的需求量和质量上还有差距,今后作品将进一步精益求精,刺出最好的苗族服饰让顾客喜爱。要培养一批刺绣技艺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挖掘、传承、保护、开发雷山刺绣行业,促进刺绣行业快速发展,把刺绣工艺代代传下去。”张桂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