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人才强县弹拨发展强音
“毕业后选择到绥阳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发展环境。”选择到贵州绥阳工作,清华大学博士杨春对未来发展满怀信心。
现为绥阳县县长助理的杨春告诉记者,“选择绥阳,缘于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到清华大学开展的一次招引人才讲座。”而此前杨春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用人协议。
近年来,绥阳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化”“四化”驱动战略和民生幸福工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发展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发展工程”,县委与清华大学等学校联手引才,实施引才五大机制。“力争到2015年,引进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100名以上,其中博士、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20名以上。”采访中,尹恒斌流露对人才的渴求,“在引进人才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要让人才引来有用,留得住,有影响,让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成为优秀人才新的集聚点。”
该县在人才助推“四化驱动”战略中,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观念,坚持引才引智并举,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2012年年底,尹恒斌到清华大学进行了一场招引人才讲座,在清华大学引起强烈反响。过后不久,清华大学学生基层研究会到绥阳考察了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项目。“在清华校园里,尹恒斌书记为我们作了精彩的演讲,介绍了绥阳的发展情况,通过今天实地参观考察和亲身体验,让我没有想到绥阳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清华大学学生基层研究会会长王忠强感触很深。
“我们坚持把立足点放到事业引人、环境引人和感情引人上,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五大机制’让人才来得了、有事做、留得下。”在谈到经费用于引进人才上,县长王晓旭思路清晰。五大机制共振,形成强大的引力。该县建立了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作为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各类人才的科研项目扶持、贡献奖励和生活补贴、学习培训等;完善人才经费监管机制,发挥资金作用,确保资金效益;建立健全了各类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公司制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大经费补助力度和提高人才政治经济待遇,继续探索和创新引进乡镇党政正职的成功做法,对引进的硕士、博士择优提拔任用;建立健全了人才创业扶持机制,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鼓励高校毕业生领办创业项目并带动就业;建立健全了人才评选表彰机制,定期开展“十大杰出青年”、“十佳创业人才”、“十佳经营人才”、“十佳技术创新人才”等评选活动。(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