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蒲场镇统筹城乡发展惠民并举

18.11.2014  16:13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18日电 宽阔靓丽的宜安社区大道格外抢眼,各式各样的绿化树木点缀其间,体育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眼看着宜安社区脱胎换骨,绥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场镇党委书记田茂平很是感慨:“这个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区,这里的群众原来都居住在大山里,实施绥阳煤电化一体项目后,400多户群众集中在这儿安置,新区的形成与全镇干部的辛勤付出、全程服务分不开。

    穿行在蒲场镇境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的“黔北居”鳞次栉比,乡村道路、排洪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走进绿意浓浓的高坊子村大棚基地,种植户正在精心培育长势良好的幼苗,整个大棚生机盎然。“咱们过去种那水稻、玉米,除去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所剩无几,现在建大棚种植蔬菜比以前划算多了。”一位村民指着他家的蔬菜大棚高兴地说。

    “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宜业宜居’的指导思想,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抓产城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蒲场镇镇长匡荣忠介绍。

    高标准完成集镇控制性详规,重点规划了“三纵两横”的集镇路网,该镇提出了在五年内使集镇建设面积扩大一倍的目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高标准打造了宜安新型农民社区,已建成新场田坝、蒲场村黎家沟、儒溪村群力、高坊子村民胜、共裕,七九村中心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3000多群众受益新农村建设。“是你您指引革命路,历代农税都废除。群众生活日日好,养老保障好幸福。”村民江世义的话代表群众的心声。

    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是该镇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招妙棋。该镇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按照“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有项目就不能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成了循环重化工基地130万吨水泥厂、凤华冰箱厂、金狮金属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

    该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互动发展水平,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土地向大户集中,主要用于发展蔬菜、烤烟、高粱、金银花和药材种植,推广“万元田”3400余亩,全镇共流转土地12000余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春梅酿造厂和屿步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辣椒3000余亩,雪里蕻5000余亩。屿步专业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带动儒溪、高坊子一带50余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市场遍布遵义、贵阳和重庆。同时,该镇新场村实施的1100亩核桃、1200亩枇杷、5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了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该镇还把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作为抓项目的核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城乡互动发展能力,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三次产业的紧密融合和联动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目标。投资1500万元完成马桑桥无土栽培现代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按照无土栽培、新奇蔬菜、名贵花卉、科技展示、产品加工、生态休闲六大功能进行设置,大大彰显现代观光农业魅力,集聚人流,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流转土地600亩,投资1200万元完成凤裕村寨体验休闲农业及牡丹花种植基地建设,助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新增农家旅游接待点十余处,实现户均增收10余万元。狠抓烤烟规模化示范种植基础建设,实现烟农户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流转土地300亩,投资启动马桑桥高端水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2000群众产业调整瞄准市场。

    “每天早上和下午吃过饭,我们都要来这儿散散步,像城里的老年人一样锻炼锻炼。”来到该镇该镇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几个老人满脸笑容。活动中心棋琴室内,8个老人正在拉二胡,“现在的政策好,我们也要为社会做点事,哪家有个喜事我们组织乐队到场表演。”乐队负责人彭正益说。

    该镇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发展与惠民同频共振,大力拓展城镇建设规模,完善城区服务功能,组织实施了新城区白改黑、完成了集镇街道美化、亮化工程,启动了阳光丽居商住小区、集镇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采取“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的融资机制,以中心村组建设为主要内容,按照“城郊社区型、平原经典型、川谷生态型”的模式,全力推进农村路、房、水、气、电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民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的配套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全面对外开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采取发展“三产”致富农民、土地开发补偿农民、城中村改造安置农民、享受低保农民和加大培训转移农民的措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石芝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