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绿肺”秦岭山脉伤痕累累 疯狂采石何时休

15.11.2015  09:33

   痛心!“国家绿肺”秦岭山脉伤痕累累 疯狂开山采石何时休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中,让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节目就将聚焦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因为秦岭是我们国家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我们首先来看看两张遥感卫星影像图。

   国家绿肺”秦岭山脉斑痕累累,植被锐减、生态破坏让人震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刘雪萍:在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在(2015年的)图上出现了大块的斑块,这些斑块非常明显,分布在河谷这个区域。这样斑块出现呢,面积大,一个是分布也非常广。

  这些粉红色的区域就是植被被破坏的地方,它沿着秦岭北部山脉,自西向东,从平原一直延伸到了秦岭腹地,就像病毒一样在这个绿色王国的版图上不断扩散。所到之处,斑痕累累。

   关停”矿山热火朝天,“停产”矿山未停产。记者两访矿山所见截然相反,是谁在为屡禁不止的违规采石通风报信?

  眉县位于宝鸡市东部,秦岭主峰太白山穿境而过。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规定: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但是11月4日,当《经济半小时》记者沿着315省道眉太县东行,刚穿过太白县与眉县的交界处,便看到公路右侧的山岭上有采石场留下的痕迹。这个采石场位于眉县的桃园沟,紧邻石头河水库。从矿山上向下望,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河水库及眉太公路。记者来到现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生产设备,开采过后的山体寸草不生,只剩下大面积裸露的岩石,像一块块伤疤镶嵌在绿色的山岭中间。曾经在矿上工作过的村民告诉记者,这家矿山已经被政府关停了。

  记者看到,尽管这里的矿山已经停工了两三年,现场随处可见废弃的石渣和尚未运走的石料,废弃的石渣沿着矿山顶部像一道宽大的瀑布倾泻到山谷中。已经挖空的区域看不到任何环境整治的迹象。

  村民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矿山在眉县还有十来家。随后在眉县齐镇斜峪关村将军石沟清凉山石灰石采矿点,作业平台上已经看不到人影,只留下了几台车辆。在山脚下,眉县矿产品税费统征将军石沟收费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上的矿由于手续不全刚刚停产三四十天。

  面对屡禁不止的秦岭北麓非法开山采石现状,2008年陕西省政府“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在2015年前全面遏制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2014年开始,陕西省委又加大了生态考核权重,秦岭生态保护上升到新的高度。眉县也加大推进开山采石专项整治,根据眉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眉县一共有19家露天开采矿山,目前18家都处于已经关停或者关闭的状态,正常生产的只有一家,属于社会水泥公司。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国土局矿管科科长刘宏绪:手续齐全的有一户,已经恢复生产。其它的这些都是手续不完备的,现在正在补办手续,也处于停产状况。

  那么这18家手续不全的矿山企业是否真的按规定处于停产状态中呢?11月4号下午5点,记者来到眉县营头镇铜峪村的一家矿山,在临近办公区的一块牌子上,标明这个矿山名叫眉县水泥厂钻天峰水泥灰岩矿区,矿区面积为0.2324平方公里。

  在通往矿区的山路上,运输石料的车辆来往穿梭,记者看到,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上山下山的运输车就有七八辆之多。尽管天色已晚,但是山上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山顶堆放着爆破过后开采下来的石料,一台挖土机正在给前来运输石料的车辆装车,旁边的空地上,几名维修人员正在修理另一台挖掘机。在空旷的作业平台上随处可见开采过后形成的一个个石包。就在记者拍摄的过程中,山上又传来了一声轰响。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山脚下这个矿山所属的眉县水泥厂,厂区内堆放着各种型号已经加工完的石料,不时有车辆来这里装运。

  石料厂负责人:自己的矿,自己生产。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在厂里负责生产工作。眼前的这个石料厂连同山上的矿目前都已经承包给了私人。

  根据眉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目前眉县只有一家矿山能够正常生产,并不是记者拍摄到的眉县水泥厂。眉县国土局矿管科科长刘宏绪告诉记者,这家水泥厂是一家国企,在几年前就破产了,厂里的矿山也一直停产。刘宏绪的说法显然和记者看到的情况大相径庭。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11月9号,眉县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带着记者再次来到这家水泥厂,并见到了工厂负责人。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水泥厂负责人王永永:水泥厂破产以后,(矿山)现在一直停着呢。

  记者:水泥厂是哪一年破产的?

  王永永:好像是2005年吧。

  记者:2005年,那就是从2005年到今年就一直没开工。

  王永永:没有。

  工厂负责人表示矿山一直在停产中,而接下来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当这负责人带着记者重新走上了这条通往矿山的道路时,此时的道路显得空空荡荡的,和几天前记者拍摄到的繁忙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12下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