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武陵山区8名义务护林员的“绿色传奇”

14.07.2016  17:08

罗运仙(前排左一)与护林员在林中小憩。


田林供图罗运仙在开挖土地。


时值盛夏。一大早,当鸟儿清脆的歌声在枝桠间响起,88岁的罗运仙又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满眼参天大树,是她和伙伴们当年种下的,如今荒山变绿了,她的头发却变白了。

在贵州武陵山区主峰梵净山西麓,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有一群像她这样的护林员。从1970年建场以来,以山为伴,以场为家,在绿海松涛间坚守了40多年。

辛苦种下的树拼了命也要护住

走进高石坎,莽莽苍苍的万亩林海间,几幢旧木瓦屋,就是护林员的家。

上世纪70年代,政府计划在高石坎植树造林,担子落到了周宏权和罗运仙两位共产党员肩上,两人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1970年前来林场报到的田儒强说。

当时,林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而且是义务工作。”田儒强说,“起初招了28人,许多人不愿干回家了。后来,吴正春、吴正文兄弟主动来到山上植树。最终,林场留下8人。

方灯明因老家房屋水毁后被动员上山。而吴永益和田茂纯从1964年就上山植树,直到2014年离世,一生未娶。4年前,身为老场长的周宏权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世的5人中,上山时间最长的是田儒强。“当年,一斤菜油20多人吃10天,每顿吃的是红苕、洋芋、野菜,难得见到大米。”田儒强说,“那时候,没有沙木苗,需要到几十公里外的村庄挑回来。然后,一把铁锄、一把镰刀,日出而作,辛勤植树,日落而息,席地就寝。

令人欣慰的是,辛苦栽下的小树长大成林,达12000亩的规模。不过,偷砍盗伐随之而来。乡亲们生活燃料、建房造屋等需要木材,就把目标盯住林场。每天,护林员与盗伐者在黑夜中开展“游击战”。

深夜,两人一组轮流巡山,等到烧完一炷香的功夫,下一组进山顶替……”田儒强说,“有时候,偷砍盗伐的人一个晚上进山4次,最终还是被发现。

现任场长吴正春曾因追赶盗伐者,多次受伤。常年徒步在湿气重的山林中,许多队员染上了风湿。只读过几天初中的吴正春自学医书,认识草药,“门前种、山上采”,通过泡药酒治疗伤病。

守着“银行”不支取自定规矩来约束

林场之所以能保护下来,离不开护林员定下的规矩。上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眼看树木渐渐成材,政府承诺今后实行间伐分成,护林员占15%,其余归乡村两级所有。

但老场长周宏权舍不得砍树,他和护林员一起决定“取消分成”。并牵头制定了4条纪律,违者罚款:所有护林员必须以场为家,有事需请假;每月3个晚上的假期;林场员工不得私自送人或变相送人柴木;早上7点巡山,傍晚6点换班,值班期间林木被盗要及时报告。

有了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有一年,田儒强因为亲戚给自己干活了,就送亲戚一捆干柴,按规定罚款3元;吴正春的族人因为修桥向林场提出要几根木材,被吴正春当面拒绝。

护林不仅要防盗,还要防火。我们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晚上轮班,尤其是冬春防火季节,大家必须按制度分班巡山。”罗运仙说,“如今,偷盗木材的情况很少出现,预防火灾已成为头等大事!

继续干,继续守,守到干不动

守着“绿色银行”不能支取,护林员生活格外艰难。2003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8名护林员每月发放200元补助,但只执行了4年。

后来,根据林业政策规定,林木面积3000亩给一个护林员名额,月工资600元。当时8名护林员只有1人符合“年龄50岁以下”的条件,县林业局破例安排两个指标,其余6人后来靠低保指标解决生活困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罗运仙荣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绿化奖章;吴正春先后荣获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称号、贵州省绿化奖章。

继续干,继续守,守到干不动,希望这片山林今后有人来看管。”吴正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