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春天永不寂静
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春天到来的时候,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声了。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这个美丽村庄的突变,让人类第一次听到了“环境保护”这样的词语。
这是振聋发聩的警告。
在中国西南有一个省份,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版的《富饶的贫困》就有令人心痛的描述。
“1979年底就开始大面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松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是这个积极性,创造了毁林开荒的‘奇迹’。1980年全省毁林开荒32.25万亩,1981年50.6万亩,1982年虽采取了管制措施,仍达30多万亩。”
这是贵州历史上不能改写的事实。
走过弯路,绕过远路。贵州的春天来临前,严冬凛冽。
在《富饶的贫困》出版两年后,毕节试验区成立了。贵州人,有了新的干法和活法。
他们毅然决然地出发,怀着重整山河的凌云壮志,怀着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松林坡十几公里的巡山路,是魏开华27年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吃够了破坏生态的亏,失去了更珍惜!”1989年,魏开华从林业站背回100多斤华山松种子,让松林坡重新长满了松树、披上了绿装。从那之后,守护这片绿,成了魏开华和乡亲们毕生的事业。
个体,亦是众生相。一担担土铺遍山,一株株草爬满坡,一棵棵树栽入窝。到2015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在前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贵州从一场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出发,创造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家园。
于是,贵州的春天里,林木苍苍,河流潺潺,鸟鸣悠悠,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
湘黔交界,武陵深处,“汞都”万山曾作为工业重镇“红极一时”,却终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开采而汞尽城衰。2011年初,万山背水一战,依靠“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民生保障托底”,开拓资源枯竭地区转型新路。凭借“科技胃”,专吃“废物饭”,整个万山工业园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亿元,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的核心区,省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
转型,培养了贵州气质。生态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
因而,贵州的春天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
发展,须臾懈怠,可能坐失良机;生态,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
贵州人洞见一缕光亮,伸出“数据之手”,领先找到“智慧树”和“钻石矿”。搅动产业风云,成功将大数据产业打造为后发赶超的“长板”。
从此,贵州的春天里,有数据流穿梭不息的丛林。积极的政府作为,蓬勃的企业力量,共振出业界争相追捧的“强磁场”,最新最潮的技术、跃跃欲试的激情、嗅觉灵敏的资本,环环相扣的大数据产业链业已初步形成。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个人对未来总有自己的感悟。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生态,为贵州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贵州,则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果时空可以置换,蕾切尔?卡森生在今天,那么,春回大地,当她踏足多彩贵州,甜丝丝的空气会调皮地在鼻子里打滚,“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且,她会发现,处处茂林修竹,阵阵鸟声争啼,时时欢声笑语,多彩贵州的春天永不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