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追”绿——解读绿色贵州六盘水行动的“四个价值最大化”
17.03.2015 11:13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本报记者 陈诗宗 一座座荒山变绿海,一片片荒坡披绿毯,一条条荒沟贴绿条,六盘水这座因资源开发欠债生态的“江南煤都”,正一路向“绿”前行。 煤都“追”绿,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可持续发展需要。作为贵州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如何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六盘水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六盘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作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造林绿化“四个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不断追求“绿”,不断创造“绿”,不断放大“绿”,让这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生态价值最大化: 守住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在50年的资源开发中,共向国家输送原煤10亿吨,发电4000亿度,为全国能源保障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在资源开发中给生态带来极大的破坏。1990年以前,全市共有小煤窑2700多对,私挖滥采十分突出,土法炼焦遍地开花,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森林覆盖率跌至7.55%,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5.34%,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2007年因环境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 痛定思痛。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六盘水深刻的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路子。 观念一变天地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植树造林、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六盘水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十二五”以来,六盘水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投入资金数亿元,实施退耕还林44.3万亩、石漠化治理54.2万亩,建成了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等0.81万公顷的生态湿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作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后,更加坚定了六盘水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后,六盘水迅速组织编制了《“三线六带”产业发展规划》、《贵州屋脊·中国凉都三地同城化重要节点山体绿化规划》、《沪昆高速沿线绿化规划》等九项林业绿化发展规划,决心用3年时间,完成造林绿化150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今年1月4日,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六盘水行动。2月25日,组织市、县、乡、村4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了全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再次掀起了造林绿化的高潮。绿色贵州六盘水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已植树造林40余万亩,将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今年50万亩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六盘水森林面积达6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4%,连续三年保持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这座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2012年以来,一群群美丽的红嘴鸥、白鹭等野鸟成群结队定期到六盘水越冬,且一年比一年多,这种鸟类的本能选择,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写下了生动注脚,见证了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经济价值最大化: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对六盘水而言,“添绿”是应尽之举,从“添绿”中“生财”却是这个工业城市既考虑物质需求,又考虑生态支撑的双赢选择。 如何实现这个双赢?在六盘水决策者看来,就是选择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围绕“5个100工程”平台,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山地优势,出台了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决心用5年时间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各100万亩,发展蔬菜、中药材(红豆杉)、刺梨、红花油茶、草食畜牧业各50万亩,在提升环境质量中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让荒山变成绿地,绿地变成银行。 2014年,六盘水已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88.98万亩,其中刺梨20万亩,红豆杉及中药材8.36万亩,猕猴桃6万亩,核桃20万亩,茶叶14.42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7%,增幅名列全省第一。 六盘水市林业局局长杨昌显告诉记者,红豆杉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适宜在六盘水生长,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株八年生的红豆杉的放氧量相当于1000株冬青树的放氧量的总和,相当于600平方米森林的放氧量;20亩地的红豆杉可以提炼1公斤紫杉醇,制成针剂价值超过600万,每亩红豆杉的产值可达30万元。 据悉,六盘水已种植红豆杉4万余亩,力争3年内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红豆杉基地。目前,中国民营经济500强的红豆集团已落户六盘水,相继建成了红豆杉基地、生物制药、红豆酒业等产业,即将开工建设红豆药业提取红豆杉纤维和紫杉醇,将成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典范。 记者在沪昆高速盘县境内看到,满山遍野都是刺梨,据盘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盘县种植刺梨13万亩,今年将达到21万亩,并引进天刺力公司进行深加工,每亩可实现产值4000元,仅此一项就可以带动39万群众致富。 红豆杉、刺梨只是六盘水生态产业化、产生生态化的一个缩影,蓝莓、车厘子、猕猴桃、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将是六盘水追求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更多范例,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社会价值最大化: 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曾有人评价,六盘水是一座不像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城市,这个“不像”指的是不像人们心中傻大黑粗的资源型城市,这是六盘水不断增加绿量、推动城市转型、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结果。 如何增加绿量? 六盘水给出的答案是统筹城乡绿化——提升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场所和公园绿化面积,形成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效果;加快建设城市绿道、环城林带、山体绿化、交通绿色长廊、河流水源涵养林、工业园区绿化缓冲区等生态景观建设,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体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青山长存、绿水长流。 伴随着绿量的不断累积,六盘水呈现出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旱地变湿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别样的景致。更为可喜的是,人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实现了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园林生活。 在六盘水人看来,“——钟山、水城、红桥“三地”同城化发展,是规划上的“绿”;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集中整治和管理,是管理上的“绿”;开展“四创”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是意识上的“绿”…… 旅游价值最大化: 在追“绿”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煤都“追”绿,追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 随着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模式日渐萎缩,大健康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最高追求。 六盘水的气候优势、生物多样性优势、生态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喀斯特峰丛景观优势,是人们放牧心情、康体养生、健康旅游的目的地。 随着造林绿化的不断深入,六盘水提出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无中生有”打造出了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盘县妥乐银杏部落、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养生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如今,无论是徜徉在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行走在万亩坡上高山草原,还是漫步在世界上最大的妥乐银杏部落、飞舞在纬度最低的玉舍高山滑雪场,您都会呼吸到充足的负氧离子,融入到乌蒙的千秋画卷,感受到凉都的神奇魅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六盘水对外响亮的旅游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走进六盘水,滑雪、滑草、健步、康体,甚至单单只为了呼吸最新鲜的空气。2014年,六盘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据悉,六盘水还将继续围绕已经获得的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和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三乡五园”国家级生态名片,把造林绿化与景观打造相结合,从“绿”中寻找经济转型路径,从“绿”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委书记李再勇、市长周荣表示,六盘水将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围绕“四个最大化”推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让“四个最大化”成为凉都人民推动转型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新追求。 |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7.03.2015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