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网格化”帮联提升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06.06.2014  17:25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绥阳深入开展“跨门槛结穷亲、进农户解民难、走村寨化民怨、入村居释民惑、下基层扶民业”活动,搭建“网格化”帮联格局,着力提升活动实效。

    跨门槛结穷亲,拉近干群距离。该县整合“三走六送”、“支部结对、干群结亲”等活动资源,按照“县级党员领导干部结5联10 ,科级党员干部结2联15,一般党员干部结1联20”的要求,通过县机关干部跨门槛结‘穷亲’,与群众认老婊、兄弟姐妹、临时儿女等形式,全面和群众结成亲戚,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亲人,与他们拉家常、话发展、促膝谈心结亲情,定期不定期走访联系和帮扶慰问,增进亲情,拉近距离。

    进农户解民难,消除群众烦恼。按照“切切实实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的总体要求,为了进一步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该县结合县乡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村,有针对性地采取“走村串户收集民难,在群众家中解决困难”的办法,坚持“能解决的在群众家中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限时解决、有政策空间的创造条件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疏导解释”的总体要求,面对面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党员群众关切,面对面解决群众问题。

    走村寨化民怨,融合干群关系。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有关问题整改、实事办理和信访回复群众满意度不高、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按照“谁主办、谁化解”的原则,在对应范围内召开诉求对象座谈会进行“面复”,对诉求对象不理解或不信服的问题和案件进行现场解释和疏导。同时制作《问题处理和回复满意度测评表》,诉求对象可以根据《问题处理和回复满意度测评表》设置的“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栏目进行现场测评,对诉求对象测评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低于90%的,重新组织“现场会办”,确保群众满意,融合干群关系。截至目前,从办结的17个基层问题和5件信访积案的“满意度测评”情况看,满意度均在99.5%以上。

    入村居释民惑,提高幸福指数。该县采取分片区、分村寨、分院落召开群众会议的方式,全面开展“点题释惑”活动,群众对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政策、技术难点、法律问题或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点题,帮联干部现场进行答疑,消除群众心中的迷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已召开群众会,开展“点题释惑”活动1000余场次3万余人次,涉及群众疑惑500余件。组建了由县委党校、涉农部门、司法机关、特色种养殖能人等为主体的“专家释疑”小组,开通“答疑专线电话”,并向基层群众公布联系方式、服务领域等情况,对帮联干部“现场答疑”中把握不准、吃得不透的群众迷惑进行专线服务,已开展“专线答疑”20余次,消除群众疑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下基层扶民业,促进群众增收。按照“领导干部走访联系群众日制度”和“基层干部走访联系辖区群众制度”的要求,每月中旬,该县各级党员领导和党员干部职工必须利用不少于一周的时间,下到基层,与村干部一起,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培育产业,促进党员群众持续增收,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同时成立以县委分管联系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产业协调指导小组,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强化市场调研,积极寻求产业信息,收集项目,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创业对象实施产业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帮扶,积极指导和帮助基层党员群众培育产业,着力开创“人人想创业、个个能创业、户户在创业”的生动局面,拓宽党员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全县30余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200余名县机关单位党员干部、500余名乡镇党员干部、300余名村干部通过跨门槛结穷亲,已与贫困群众结“穷亲”1200余对,结成走访联系对子2400余个,已开展“进农户解民难”1200余场次,涉及基层党员群众8000余人次,帮助和指导基层党员群众理清发展思路80余个,培育和创办特色种养殖产业350个,受惠党员群众1000余人次,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洪平 石芝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