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六个到村到户”引领扶贫新模式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8日电 今年初,作为贵州省十个扶贫攻坚示范县之一的罗甸,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以“六个到村到户”为纽带,围绕“减贫摘帽”指标,打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加快县域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同步小康的进程中,罗甸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为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经验和提供了较好示范,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罗甸江涛养殖基地,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带头人姜帮琴在查看绿壳蛋鸡长势情况。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助民稳步增收致富
在罗甸县罗悃镇罗苏社区,一条潺潺的溪流穿罗苏村而过。清晨,临水而建的江涛养殖基地里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鸡鸣。这个始建于2012年3月的绿壳蛋鸡孵化场,不到两年就成长为罗甸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技术最雄厚的综合养殖示范基地之一。
“去年发展鸡苗达20多万只,净利润达40多万元,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50多万元。”有了县里的产业扶持,养殖基地老板姜帮琴对开展绿壳蛋鸡养殖信心满满,为全县推广家禽养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板。
近年来,罗甸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如火如荼。仅2014年,在该县龙坪、边阳、沫阳、木引和茂井等镇乡实施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6个,总规模2.4万亩,项目资金597.61万元;在龙坪镇顶访、六一、新艾和八一等村实施脐橙产业化扶贫项目1个,规模1400亩,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木引镇云保村、丛里村、速进村实施现代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1个,项目规模3000亩,项目资金500万元;在边阳、龙坪、沫阳等镇乡实施生态畜牧业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扶贫项目3个,发展绿壳蛋鸡14.1万羽,项目资金224.7万元。
按照“人均1亩菜,户均1亩果,村均万羽禽”的基本思路,罗甸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果树、茶叶、畜牧水产、中药材、经济林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八大支柱性产业,力争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优质加工原料基地,积极引导帮助有种养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稳步增收。
驻村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
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三月桃花开,罗甸县边阳镇交砚社区联兴村的山堡上,几百亩桃花“喜笑颜开”,犹如村民们致富后露出的一张张灿烂笑脸。
“争取三到五年,把双河口库区打造成十里桃花湖。”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王学之站在自家50余亩的经济林上,谋划着全村生态种植的发展之路。作为本土籍的驻村干部,王学之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的同时,利用自家几十亩的荒山,发展四月桃、核桃等经果林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方群众发展致富。
王学之只是罗甸开展结对帮扶,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一个缩影。罗甸根据“一次安排、分年实施,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总体要求,对精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做到县级领导及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已落实全县106个县直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省州驻县单位对全县100个贫困村和60个贫困户在10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实行“86543”(即:一名正县级领导结对帮扶8户困难群众,一名副县级领导结对帮扶6户困难群众,一名实职正科领导结对帮扶5户困难群众,一名副科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困难群众,一般干部结对帮扶3户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办法,将全县3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到3000余户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针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要求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每年选派6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同步小康”工作组进村开展扶贫工作。今年已选派了634名党员干部组成123个驻村工作组进驻贫困村,与8000余户特困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