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孤岛”老人:情感变化反复无常 专家倡导家属多交流

03.10.2014  00:14

在西安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的活动大厅,老人们时常安静的端坐在自己的板凳上用盯着三米以外的电视,空荡荡的大厅只有电视声。

这些老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中的大部分患有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等病症,不笑、不哭、感情冷淡、不与人交流,像一座孤岛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部分老人因为精神问题肢体行动不便,需要搀扶才能走的动路。

他们也曾经身为父母,但严重的精神问题却扰乱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家属不得不把他们送往专业的精神中心,让他们得到专业的护理。这些病人中,有些人一住就是30余年,部分病患因为种种原因抗拒回家。

焦虑症:住院十几年不愿回家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佳节--重阳节,为了让老人开心,西安精神卫生中心20余名医生护士为老年精神科的50多名患者准备了轻松的歌舞游戏,60多岁的张恩丽(化名)老人高歌一首《夕阳红》,引来护理工作者热情的掌声。

张恩丽是一名和蔼可亲的奶奶,但她却因为焦虑症住院十几年,并且抗拒回家。“在这住的时间长了,对这里有感情,让她回家她也不回,可能和家里的情况有一些关系”,老年精神科党伟告诉记者。张恩利爱笑,情况好的时候他喜欢和这里的护士一起玩,喜欢唱歌,参与活动。“焦虑症发作的时候,她会半夜到护士的床边,成百上千遍的重复一句话,诶呀我要死了,咋办、哎呀我要死了,咋办、哎呀我要死了,咋办……”高峰月护士对记者说。

双向情绪障碍:情绪时而异常亢奋躁动

节目表演顺利进行的时候,一声高声喊叫打断了节目的进程,扎着两个辫子的王艳红(化名)老人突然从观看的椅子上站起来,“我要唱《白毛女》”“好好好,等下你唱”“我要唱《白毛女》”,几乎声嘶力竭,王艳红迫不及待的要到台上去唱歌,整个人显的狂躁不安。为了安抚王艳红的情绪,医护人员搀扶着她到台前,双手大力度和着节奏,声音亢奋,一曲毕,王艳红的情绪才稍稍平息。“这名老人有双向情绪障碍,整个人的状态时偶尔亢奋狂躁,偶尔低沉抑郁,当他亢奋的时候,如果医护人员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或者不顺着她,她就会狂躁异常的大叫、发脾气。”高峰月说。

老年痴呆症: 忘记子女姓名 感情冷淡

在老人的精神问题中,出现最多的是老年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患者经常会忘记做过的事情,重复的说一句话,重复的要吃饭,甚至重复的开门关门、开关空调”,随着年龄的加大,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姓名,不认识自己的子女。“这些病人常常表现为没有情感反应,冷淡不说话喜欢独自在大厅转圈。

据初步估计,目前全球有老年痴呆患者2430万人,并且每年的患病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6亿,痴呆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患老年痴呆的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8%, 80岁以上的则高达30%。

西安某医院的护士秋秋(化名)因为精神分裂症已住院三十余年,脑部严重萎缩的同时,她的肢体也严重萎缩变形。这天医院工会的人来看秋秋,带来了营养品。“认得某某某吗?”问了几个人名后,秋秋艰难的说出两个字“认..得..”,而秋秋对过去事情所有的感情也只限于“认得”这两个字里。

医生: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在一系列的精神问题中,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遗传因素占了主导地位,而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则会进一步导致病情的加剧与恶化,“家属的歧视、孤立、冷漠有都会让病情加重。”党伟告诉记者。

党伟介绍,老年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病人误认为这是正常的衰老,没有给予重视,以致就诊率很低,常使病人错过有效治疗的机会。

党伟建议,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应早发现,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除了专业的药物治疗,家属应与患者交流尽量简化语言,关注患者的意愿,兴趣和顾虑,多进行语言情感方面的沟通,使其体会到亲人的关爱。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并有助于减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保持身体健康。合理安排生活,科学饮食,保证营养,适当锻炼,预防外伤,防止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