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无所依:洛宁县75岁贫困老人照顾41岁患病儿
人民网洛阳8月4日专电 75岁的年龄,本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时候,可是洛阳市洛宁县故县镇窑瓦村的贾春学老人却从没奢望过这些,毫无经济来源的他只能照顾先天患病的儿子。
现状:两个人 两间土胚房
坐落在豫西南大山深处的这个偏僻小村庄,家家户户靠着种田过活,因是石头山,种下的粮食也只能靠天收。夏日午后,贾春学老人正在自家的两间土坯房里晾核桃,土坯房有40多年的历史,墙外已有多处裂痕。村干部董学年说,遇到下雨就怕这房再塌了,但即使这两间土胚房也还是租的,“他们家原来住在窑洞里,窑洞塌了就租住在这儿。”
走进昏暗的屋里,家里一贫如洗,除了两张破旧的床和一张简易的小桌子之外别无他物,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盏小灯泡。贾春学老人微驼着背起身倒水,41岁患有先天性痴呆的儿子也呆呆地跟在他身后。
“渴不渴?先给你喝点水。”说着,贾春学老人把刚倒的水递给了儿子,面无表情的儿子拿起碗就喝。
“烫!”老人急忙打住。“从小就有这病,啥都不知道。唉。”
老人叹了口气说,老伴在世时瘫痪了8年,他照顾了8年,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积蓄也全部花光,药都舍不得吃。他另外一个儿子原来靠四处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可是唯一的支柱去年也患病了。
“我身体不好,也没有经济来源,我们爷俩就靠村里的五保、低保过日子。这不是从山上拾点核桃,有人收就给个钱,没人收也没有法子。”
村干部董学年小声说,这些野核桃大多是没人收的,只有这么一筐,也不好。“他家有一亩地,像我们这石头山都是靠天吃饭,往年收成都不好,又遇到大旱,今年的收成可想而知。”
担忧:未来的生活
类似贾春学老人家里的情况,在窑瓦村还有好几家。“都是老人养患病孩子,家里很困难,不过有的至少还能勉强生活下去。像我们村这种情况,不知道有没有啥能种植的,只要让老人能干活挣点钱养家也中。”董学年担忧地说。
发现贾春学老人家庭特困的情况,缘于一位爱心人士的电话。他打给河南省老龄产业发展基金会说明具体情况,当时基金会工作人员并不相信,甚至是怀疑。“我们就过来核实。打听到他家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太军说,确实是太困难了,“他们还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
看到他们家里的情况,基金会也试着联系过孤儿院和养老院,希望能接收老人的儿子以免去后顾之忧,但均因不符合条件而遭到拒绝。
像贾春学这样的老人在国内农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问题无疑就是,老人去了,孩子该怎么生活。贾春学老人不止一遍地说,自己现在还活着,至少还能动,有他一口饭就有儿子一口饭吃,可是,等他不在的时候呢?“我要不在了,儿子可咋办?谁来照顾他?”(闫静 周利)
关注人民网河南分网微信平台 | 安卓版新闻客户端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