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老党员李淑彬:黔西北造林“新愚公”

19.05.2016  16:18

黔西北造林“新愚公”李淑彬。

    新华网贵阳5月19日电(通讯员 郭勇)今年2月25日,全国老龄办印发《2015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推选结果的通知》,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老党员李淑彬入选,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荣誉的背后,是李淑彬34年如一日的坚持植树造林的信念、忠诚和付出。

    34年来,在李淑彬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六龙镇上百个“和尚坡”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林海”,当时的“7寸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李淑彬自己,也由原来的“青年美”变为今天的“满头白”。

    时光荏苒,34年来一直没有改变的,是李淑彬心中那句“敢叫荒坡变林海”的誓言,以及身为拥有41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的忠诚。近日,笔者在李淑彬生活的故乡走访,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一位“勤劳、执着、担当”的老党员的尊重和敬仰。

     守望者:彰显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

    1937年1月的某个夜晚,李淑彬出生在大方县六龙镇一个贫苦家庭。彼时的六龙,地理位置偏僻,通往外界的只有几条毛狗路。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李淑彬小学没读完就回家与父母种地谋生。

    对于那时的李淑彬来说,能用勤劳和汗水把命保住实属不易。“那时候,我们做活路非常凶,但得不了多少工分,经常都是用野菜当饭吃,18岁时就和我家老伴结婚了。

    李淑彬和刘昌华喜结连理后,这对志同道合、感情日深的伴侣同甘共苦,喂鸡养猪,丈夫挖煤她拉煤。“之前,我和我家老刘都是吃国家粮的,我在六龙区营业所当所长,他在达溪区当营业所所长。”李淑彬说,后来因丈夫开仓放粮救济农民,夫妻双被处理回乡务农。

    70年代初,李淑彬夫妇之前的工作得以恢复。这样的好事,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单位上班,但李淑彬的选择却在意料之外。她不仅没有选择去单位上班,反而是坚持当农民,继续做她的“农民梦”。

    1975年7月,李淑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对于连小学都没有读完的李淑彬来说,是她思想认识转变的核心之年。“虽然没有回去工作,但是我吃的、穿的和住的都是共产党给的。”说完,李淑彬开心地唱起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播种者:用心当好群众幸福的开路人

    上世纪80年代,因受炼钢运动和砍林开荒的影响,山上树木日渐稀少,一个接着一个的“和尚坡”如瘟疫一般蔓延。这一切,李淑彬看在眼里痛在心间。

    “让我记忆特别深的是有一年春天,我去坡上做活路时突然刮老干风,瞬间风沙四起,连眼睛都不敢睁开,脸被风中的沙子打得非常痛。放工回家,连房子也被刮得通花照亮的。”李淑彬回忆说:“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是那样,只要下大雨,洪水就把辛苦播种一年的庄稼冲得乱七八糟。

    从那时候起,李淑彬就在心里萌芽出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的想法。随后,李淑彬便和丈夫刘昌华商量:“老刘呀,你看我们这房子被风刮得不成样子了,周围的石头也渐渐长出来了,我看公社里面育得有些树苗,要不我们去找点来栽房前屋后。

    “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我有特殊历史不敢向公社开口去要呀。”正当李淑彬夫妇为询找树苗而发愁时,公社知情领导便对他们说:“这些树苗既没人要,留在这里也是没有什么用,我们还正想找人把它背丢了,你们就全部把它扯去种吧!

    领导的这一番话,无意间把李淑彬引上了长达几30多年的造林“长征路”。30多年来,李淑彬先后消除上百个“和尚坡”,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90公顷,据专业人士测算,李淑彬所造的林总价值达1800多万元。李淑彬说:“我栽树不是想发财,我只想为子孙后代把青山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