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老红军苗寨生活80年 已97岁育有3个儿女

16.11.2014  11:18

   

李雪健看望马崇德与其爱人

    

屯上苗寨

    

以马老为原型的影片《马红军

    ■核心提示

    近日,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摄制组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一行,来到黄平县新州镇黄飘村屯上苗寨,看望已近百岁的老红军马崇德。

    马崇德,当地人称他“马红军”,广西乐业县人,汉族,1934年冬随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黄平时,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被当地苗族群众救起,后居住在屯上苗寨80年。

    马崇德目前是黔东南州惟一健在的老红军,他的传奇故事,近年被搬上银幕,片名就是苗胞给他的昵称“马红军”。

    重伤掉队

    黄平县一苗寨的清晨,马崇德走出家门,习惯性地向北方眺望……。

    北方,是长征队伍行进的方向,是他与战友失散的地方。

    “今年我97岁了,当年若没有苗家人出手相救,我早没命了。”马崇德说,他16岁时参军,后被编入红一方面军,因年纪尚小,当了一名没有杠枪的司号员。

    时间回溯到1934年冬,红军长征进入黄平县,马崇德所在的连队与当地土匪及国民党反动派发生战斗,战斗中马崇德腿部受重伤,他与几名战友相互搀扶,艰难行走,最终没赶上队伍。

    一行人吃尽苦头向前行走,在翻越一座大山后,他们遭遇了土匪。

    “土匪把战友一个个都杀害了。”回忆及此,马老眼泛泪光,沉默了半响才开口。他说,土匪见他身上没枪,而且年纪尚小,就动了恻隐之心,放了他一马。

    醒来躺在苗寨

    之后,马崇德孤身一人漫无目地在山路上行走。一天后,他发现远处有一个村庄,马崇德欣喜万分,向村子赶去。但由于饥寒交迫,加上腿伤严重,马崇德昏倒在了山路边。

    等他醒来时,已躺在苗寨一户人家的床上,身上也换了干净的新衣服,腿上的枪伤也用草药包扎了起来。后来,马崇德才知道,是一位叫沈光健的苗族小伙救了他,而他正身在苗寨。半个月后,在沈光健一家人的照顾下,马崇德的腿伤好了许多。他打算追赶部队,但没有打听到红军的去向,只知道往北方去了,他只好留了下来。

    就这样,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搜捕,沈光健等苗家人隐藏着马崇德的身份,将他介绍到当地大户人家去做长工,一直到解放。这时,马崇德的身份才得以公开。

    38岁那年,他与当地一名苗族姑娘王玉珍喜结良缘,开始了苗寨的新生活。

    故事搬上银幕

    “我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苗家人了。”马崇德说,他很快适应了苗寨的生活,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苗家话,他视所有苗家人为他的恩人。

    “老马年轻时,哪家有重活累活,他就主动去帮别人。”60岁的村支书黄光文说,他还经常用苗语为乡亲讲红军的故事,

    马老说,1987年时,他曾回过广西乐业老家,但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早已过世,只有一些孩儿辈了,可没一个认识他,只知道马家有他这人。“我想,还是回寨子吧,现在那里才是我的家。”马老回忆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党史及民政部门经核查,认定了他身份为失散红军。”黄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洪波告诉记者。4年前,潘洪波著写出版了以马崇德为原型的20万字的电影剧本《马红军》,后被拍摄成同名电影。

    三世同堂

    而今,马崇德与妻子王玉珍共育有3个儿女,一家人三世同堂,其乐融融。马崇德现在每月除了领取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津贴外,逢年过节还有政府给予的礼物和慰问金。

    “救命恩人沈光健已在27年前去世了。”马崇德的小儿子马小明告诉记者,父亲经常嘱咐他,是沈光健及苗家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沈的救助,就不会有他们一家的今天。如今,马家与沈家的后辈亲如兄弟。“这个大恩大德,一家人永远不会忘记。”马小明说。

    ■记者 吴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