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各地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守初心担使命
使命催人奋进 榜样引领时代
——贵州省各地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守初心担使命(下)
“我是一个‘逃兵’,脱贫攻坚还没有结束,我却倒下了。”9月8日凌晨,51岁的安永恩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牵挂着沿江村还没有脱贫出列,还想与大家并肩战斗。
2017年5月,安永恩任德江县沿江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10月,他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为了不耽误脱贫攻坚工作,他带病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近两年。
“沿江不沿江,出门看山冈;山有十八岭,岭岭草木荒。”沿江村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德江县7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在安永恩的带领下,沿江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村里发生了变化,群众看到了希望。曾经光秃秃的和尚岩披上了绿装,崎岖的羊肠小道变得宽阔平坦,村民干瘪的钱包逐渐鼓了起来。2018年,沿江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00元。
在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贵州涌现出一大批像安永恩这样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先进典型。
“村干部要干的就是村民最盼望的事。”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鹤说。15年来,他扎根基层一线,争取资金修建大型自来水厂,带领村民发展红高粱、辣椒等产业,使得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确保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2016年,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党委书记骆桂,3个月遍访全镇1840户建档立卡户,摸清致贫原因,找准工作发力点。如今的江龙镇,山上有茶、林下有鸡、田间有菜、水里有鱼,特色产业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金饭碗”。
“带领惠水82995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县委书记,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初心和使命。”惠水县委书记万庆华话语掷地有声。近年来,万庆华研究最多的是扶贫事,讲得最多的是扶贫话。他坚持每周下基层3天以上,走进了千家万户,聚焦产业发展,聚力脱贫攻坚。
从江县加勉乡党翁村支部书记王志德邀请专家到村里就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发展林下养殖贵妃鸡产业,探索出了林下经济扶贫新模式。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朱绍熊发现,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农业实用技术。为此,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晚上,他阅读农技书籍、上网学习。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关键时候,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临危受命,为群众谋发展。他们在坚定信仰、服务群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严于律己中践行初心,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我们绝对不会搬,你们不要来了。”
“不搬,吃耗子药我也不搬!”
面对群众的抵触和不理解,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始终坚定“必须搬”的信心和决心,组建党员干部攻坚队、亲情动员队等队伍,零距离为群众讲政策、“解疙瘩”,奋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创造了整乡搬迁时代奇迹。
截至6月15日,三宝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出大山,住进了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实施整乡搬迁的初心。正是守住了这个初心,才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乡搬迁。”晴隆县副县长、三宝彝族乡党委书记贺伯果说。
基层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在党支部。盘州市普古乡银湖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陶永攀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滋润。
曾经“三年两不收,滴水贵如油”的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经过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与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如今,青杠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元。
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大堡社区党支部书记谢德敏带领村民团结奋斗,现在的大堡社区,扶贫有实效,民生有保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为初心而前行、为使命而担当、为时代而战斗。脱贫攻坚战场上,黔中儿女们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和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精神,为全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文桂芳)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