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本”

26.01.2016  14:32

编者按

        1月12日到17日,“脱贫攻坚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来自40余家中央网站和地方重点网站记者以及网络红人、贵州多家媒体记者奔赴贵州黔东南、遵义、毕节、六盘水、贵安新区、铜仁等地采访扶贫贵州脱贫攻坚,本报记者参与了此次报道并采写了系列报道。

 

网络媒体“走转改”  聚焦贵州脱贫攻坚

 

为采访团授旗  武敏  摄

 

        本报讯(记者  文叶)1月12日,“脱贫攻坚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来自40余家中央媒体和全国各地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记者和网络知名人士以及中央驻黔新闻单位、省内主要新闻单位和网站记者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省扶贫办主任叶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谢念、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等出席活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现场为采访团授旗。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中央网信办首次组织全国首批获得记者证的网络媒体记者开展的首次“走转改”采访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指导,贵州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扶贫办联合主办。

        “十二五”以来,贵州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进入“十三五”关键时期,贵州把扶贫开发作为两大战略行动之一,全省上下正在更加积极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打赢打好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谢念在致辞中指出,大扶贫需要大宣传。希望大家在贵州多走走、多看看,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将耳闻目睹的贵州脱贫攻坚新风貌、新变化,呈现和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为贵州打赢攻坚战鼓劲加油。

        克里斯蒂·里比携《互联网改变中国》大型主题纪录片摄制组一行来到启动仪式现场,对整个活动进行现场拍摄。克里斯蒂·里比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创立者,在活动现场,克里斯蒂·里比激动地说,互联网使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我要用事实来说明我这次中国之行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据了解,《互联网改变中国》大型主题纪录片在全国选取10余个省份拍摄,仅有贵州、陕西两个西部省份入选。在贵州期间,将对我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互联网扶贫等作为典型案例和重点素材进行选材拍摄。

        姜军在启动仪式上说,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底线目标。网络媒体不仅要着力把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宣传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阐释好,还要把全国各族人民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调动好,用互联网的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精准扶贫,这也是中央网信办的一项重点工作。当前,全国6.68亿的网民,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如果我们通过网络的力量发动9个网民帮助1个贫困人口,以“9+1”精准扶贫的方式,在全社会弘扬“善动力”,将切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助力。

        贵州全面小康建设是全国的关键一棒,启动仪式现场,出席领导和嘉宾共同挥舞象征“脱贫攻坚”责任和力量传递的接力棒,共同助力,打赢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解答贵州如何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

 

 

        本报讯(本报记者  文叶  实习记者胡彪)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期间,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就贵州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答记者问。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深的省份,近年来,贵州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开展了大量探索,得到中央领导及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肯定,被称为扶贫工作的“贵州模式”。副省长刘远坤向记者们详细解释了精准扶贫的“贵州模式”,即在党的领导下,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动员方方面面力量,突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关键环节,按照“五个一批”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正把对象搞精准、把原因搞清楚、把管理搞规范,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路径上,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刘远坤表示,截至2015年底,贵州预计还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贵州最重大的战略来抓,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谈到具体工作方法时,刘远坤表示,从政策、具体工作两个方面进行了解答,他说:“在政策层面,贵州在制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新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在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等‘八个精准’。

        刘远坤表示,贫困既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贫困问题。扶贫开发过程中,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开掘富源,坚持产业扶贫才是扶根本。贵州省在扶贫工作中将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脱贫攻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团走进遵义县花茂村

同样的土地  不一样的生活

 

记者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采访

        冬季的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即便在冬季也显得美轮美奂,农家小院大方整洁,清澈流淌的溪水绕村而过,近年来,花茂村借红色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方向改造,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截至201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2%。

      曾经的花茂是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但如今眼前这方景致让人赞叹。采访组一行来到花茂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争相就花茂整村脱贫、精准扶贫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了集中采访,并参观了花茂九丰农业产业园、花茂陶艺一条街、花茂农村电商、“红色之家”农家乐、白泥社区党群之家、花茂创客中心等地。

 

花茂九丰农业产业园让花茂人回家

        在九丰集团园区里,许多叫不出名的各类的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公司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目前公司已在花茂村建成大棚近15万平方米,解决70余人就近就业。

        在园区工作的万永香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9岁的她告诉记者,原来由于贫困她不得不外出打工,到2007年才重新回乡。回来以后只能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

2010年贵州实施产业化扶贫,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花茂村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很快成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众多企业相继到花茂村发展特色农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吸纳当地人就地就业,促进了花茂村的改变。“2010年我们把土地拿出来,每个月补贴租金,有些土地多的一年也有一两千块钱”她说。去年她五月份她到九丰园区上班。“现在一个月的工资2000多块,活路轻松离家乡也近,我们也不想出去了,在大棚里面就算是下雨也不会影响工作,收入有保障”万永香说。

 

乡村旅游产业村民自己当老板

        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的花茂村随即走上了农旅结合的道路。在花茂村的“红色之家”农家乐,记者见到了月收入过万的王老板王治强。当记者问到以前的花茂村是什么样的时,王治强用了“荒无人烟”四个字形容。他说“可以说是吃饭愁,看病愁。这就那时候的乡愁”。

        前年的花茂村只有“红色之家”一家农家乐,现在,花茂村的农家乐已有10家,乡村旅馆也由之前的2家增加到了42家。

        “这些都是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今年国庆长假的前5天,我家接待了500多名游客,赚了两万多块钱。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纷纷回乡开起了农家乐。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到花茂村旅游的人数达到了130万,综合旅游收入达1.3亿元。

 

四代陶艺传承与电商结合互利共赢

        发展乡村旅游各种特色产品必不可少,走在花茂村的田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陶器,这里的陶器都出自村里的一户母姓家族。据母先生介绍制陶的手艺是他祖辈传承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如今,花茂村建起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母家的陶器就成为了第一批受益的产品,“在现代的市场条件下光有好的手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销售路径。我们除了卖给周围的人,现在村里搞电商可以在网上销售,我们每个陶器上面都有二维码,一扫就有它的销售信息”母先生说。

        在花茂村类似像陶器这样与电商运营合作的产品还有很多。据悉,花茂村已经建立了村集体经济互联网+服务中心和花茂村农村电商运营中心。截至目前,已有12家农户与“乡亲淘”等农村电商签订协议。(见习记者  方亚丽)

 

 

问需式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访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区委书记宫晓农

宫晓农在给记者介绍“一市五金套餐

        1月13日,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七星关区,采访团记者就七星关区创造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对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区委书记宫晓农进行了采访,解析“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真正内涵及扶贫效益。

        据了解,七星关区有42个乡镇的办事处,地域面积341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大概5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全区有160万人,只有40万人居住在城区。全区有20万贫困人口,不是特定贫困县,但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在全省比较大的。

        记者:全区的20万贫困人口,是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吗?请问我们如何进行精准识别,解决扶贫谁的问题。

        宫书记:针对现在的情况,我们采取“四看两议三公开”精准识别法。“四看”指用标准评分方式对贫困户住房条件及其生活条件进行量化评分,即通过体系化、标准化、量化的评分方式,更加精准的识别贫困户。在“四看”的基础上,七星关区提出“两议三公开”,通过村民组召开村民大会、村级村民议事议会、乡级政府三榜公式以及区级公告,确保不漏掉一个贫困户。这解决了扶贫谁的问题。

        记者:解决了扶谁的问题,接下来是怎么帮扶?七星关区在怎么帮有哪些措施和创新?

        宫晓农:精准扶贫户识别出来后,我们采取了“4321”结对帮扶模式,区领导干部帮扶4户,科级干部结队帮扶3户,股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解决了帮扶谁、谁来帮的问题。

        在帮扶中,帮扶什么,最重要的是解决老百姓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出台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帮扶政策,“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中,“一市”指一个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是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垫底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

        这种精准扶贫模式,解决了农民发展无资金、无抵押、无技术等问题,也明确了产权。比如一户贫困户,要养牛,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套餐规定贷款24000元,这足以支撑它家买2头杂交的能繁母牛。而且能繁母牛买到家里面就可以配种,过段时间就崽。农户贷了24000元,政府给他贴息,这就是五金中的一金“小额贴息资金”。但农户养牛又担心摔死、病死,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金“风险兜底资金”,牛要是病死了、摔死了,从这个资金里按一定比例出钱,政府帮老百姓兜底。那牛要是没出问题,人病了怎么办呢?我们有“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垫底资金”,针对特殊困难群众,遇到大的病拿不出钱,从这个资金里政府帮你先垫着。农村搞产业要贷款,但现在没有抵押物,一般农户很难贷款。而我们的农村资产,正在起动不动产的登记,金融机构不承认,老百姓抵押不了,怎么办?我们就建立了农业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为需要贷款的农户做担保,贷到了钱发展产业,我们又有了“产业扶持基金”来扶持发展,这就是“一市五金”。而“多套餐”就是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比如养鸡、养牛、高效农业等项目,农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改变了以往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什么产业的局面,真正实现问需式扶贫,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记者:在“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中,怎样实现用财政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扶贫?

        宫晓农:这个又要说回我们刚才养牛的那个例子。你养牛贷款,我给你贴息。我们今天给银行协商的年利息是7%,一贷3年,农户养两头能繁母牛。每一年产一头牛崽,一头能繁母牛三年就生产三头,三头牛可以卖3万元,两头能繁母牛可产6头牛崽,产值6万元。农户还贷24000,至少还赚3万元,而且还有两头能繁母牛,以后每年都有2万元的可持续收入,一般的农户的户均4口人,人均增收了5000元,完全脱贫了。我们三年贴息5040元,但这头牛是老百姓自己的,产权是非常明晰的。也就是说用扶贫资金用1元钱就能撬动金融资金的15倍投到了扶贫开发当中。再加上社会资金的参与,扶贫资金可撬动20倍以上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我们区野角乡天星村半边街组,有一个农户叫孙天虎,他贷了2.4万,买了两头能繁母牛。他就发现一个问题,他说养两头牛需要一个劳动力,但五头牛也只需要一个劳动力。这个时候,他就通过亲朋好友借了3万多块钱,又买了3头,加上他自身的两头,就五头牛。我们发现,我们的公共的财政扶贫资金不但撬动了金融资本投到了我们的扶贫开发战线,同时也撬动了一部分资金,社会资金投到了扶贫开发。

        记者:宫书记,我们注意到您每次提到“一市五金多套餐”都会强调是“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那么这个问需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呢?

        宫晓农:我们今天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的这个扶贫方式叫问需式扶贫,既然是问需式扶贫,它的主体就是贫困户。原来的扶贫方式是我要怎么扶。原来领导说养牛,整个区就养牛了,领导说养猪,全区就养猪了。今天不是这样的,是多套餐的,是反过来了,老百姓说怎么来帮扶,我们就怎么帮扶,老百姓的主体作用得到凸显。

        记者:通过今天的采访,感觉“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真的很好,但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您觉得这个政策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宫书记:它的完善最关键是套餐,套餐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今天可能你养牛赚钱了,明天不一定。那么这个套餐是一个动态,而且这个套餐的更多要来自于贫困户的需求,你的问需式的工作量要更多。用这个办法来适应“十三五”的需求。因此,在问需式扶贫的引领下,我们力争2018年全面实现20万人的脱贫问题。(见习记者  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