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种桃夫妻的“桃花经”

16.05.2016  23:29

    新华社贵阳5月16日电题:种桃夫妻的“桃花经

    新华社记者汪军、向定杰

    48岁的李治国不会想到,7年前一时兴起种下的3500棵桃树,就这样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春夏之交,记者来到贵州石阡县五德镇石阳村,满山遍野的翠绿桃树映入眼帘,青色的小果挂在枝头。李治国骑着摩托车,笑容灿烂,载着妻子刘远益在坡上转悠。

    喊话停下车来,李治国抿嘴一笑,吐出一句话:“这个说来话长。

    2008年,他一如过去8年一样,远赴浙江一家工艺品厂打工。转眼熬到七月盛夏,他发现老板的母亲随意栽种的一批桃树,结的果子竟然卖了两三万元!

    “我还比不上一个老人家?”李治国想,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这么多。与其在厂里耗着,还不如回家种桃。电话一遍遍打给在家养猪、种苞谷的妻子。

    “这是拿钱打水漂!”起初,刘远益觉得。“那时,我一天在家种田,一年下来累死累活收入也就五六千元钱,刨去三个孩子读书费用和日常开支,根本没有存款。到了腊月三十,家里拿不出一分钱。”因为家里生活捉襟见肘,两人没少吵嘴,还差点离了婚。

    后来,刘远益得知,五德镇要大力发展经果林。“不如也试一试。”于是,丈夫回家过年时,她同意把辛苦打工攒下的一万多元“巨款”,从浙江买回3500棵树苗。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刘远益似乎还有些犹豫。

    有了苗,种在哪儿?怎么种?李治国夫妻俩先承包了几片荒山,坡太陡,尽是石旮旯,挖掘机上不去也请不起。两人只能拿起锄头自己开垦,没钱请人帮忙,就起早贪黑多干一点。山上的桃树把两人紧紧捆绑,在2009年1月那个寒冬里一起种下了对春天的希望。

    “挖土、下肥、剪枝、打药,一般的农活还行,但种桃全是技术活,农民咋会?”李治国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没有丝毫退却。他买书来学习,守着电视看农业节目,光笔记就写了满满一本。

    笨功夫别说,还真起了作用。2013年,部分桃树枝丫干枯,李治国四处打电话、发彩信求人帮忙无果,后来他快递了几根树枝到西安某农科院,最后问题还真解决了。

    妻子刘远益也没闲着,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培训班她从不缺席。遇到外出学习,她总喜欢找机会向行家“取经”。

    桃树挂果,起码三年。“因为担心没收成,当时差点把树卖给别人。”尽管当时能赚两三万元,但两人互相鼓劲儿,最终稳住心里的动摇。2011年,夫妻二人又贷款4万多元,再种2000多棵。

    “当时,每一季度都催利息。三个娃娃一个接一个上大学,你说压力大不大?”回想起种桃路,李治国有些激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桃子慢慢见了效益。“一亩产量3000斤,批发价每斤一元八,去年收入21万元,如果没有出现冰雹灾害,收入至少40万元。”刘远益说。

    桃园在村里壮大,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打工。多的时候,每天有50人,每天工资70元,这样的用工大约能持续一个月。李治国说,经常有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到家里打听,问及最近桃园里有没有活干。他们在桃园修枝、采果,一年下来能挣五六千元。

    “我闲不下来,当不了‘甩手掌柜’。”李治国说,接下来打算优化品种,销售方面考虑做电商。他还有个计划:农闲时节抓紧学车,等果子一卖完,摩托变轿车,好带着媳妇出去兜风。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