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遵义市“十二五”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20.10.2015  10:36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遵义市政府明确了31个部门“集团帮扶”道真自治县和忠信镇,整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05个,帮扶资金5亿多元,坚决帮助该县打赢扶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

    道真自治县是遵义最后一个“减贫摘帽”的县;到今年底,全市还将有26个贫困乡镇实现摘帽,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日前,记者深入道真自治县隆兴镇、三龙村、浣溪村等地,只见基层党员干部扶贫攻坚的决心坚定不移,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一些地方经过精准扶贫,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农民也得到实惠,腰包开始鼓起来。

    村民雷坤学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种植了40亩金银花,因为缺技术资金,金银花一直没有见效。但是今年,驻村干部通过精准扶贫,了解他的困难并专门请来农技部门的专家,为他开起“小灶”。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雷坤学的家庭正逐渐走出“雾霾”,迎来阳光。

    道真自治县“减贫摘帽”的生动实践,即是遵义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现实缩影。

    五年来,这样温暖的阳光一直普照黔北大地,更照进基层广大贫困群众的现实生活。

    市扶贫办主要负责人说,“十二五”以来,遵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部署和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增加农村贫困群众收入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遵义市扶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全市已实现习水、正安、务川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8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5万人。全市贫困乡镇从2011年116个下降到2014年31个,贫困乡镇发生率从51%下降到13.7%,低于全省贫困乡镇发生率(28.4%)14.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全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162.48万人下降到2014年72.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至10.8%,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18%)7.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二位。

    一组组喜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喜悦和幸福,这更让我们看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与精准。

    五年来,遵义市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实施了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任务,旨在用三年时间(2015—2017)减少50万以上贫困人口,确保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五年来,遵义市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务川道真正安三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的意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实施方案》……一份份干货十足的文件先后出台,20多项具体政策惠民利民,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责任,认真抓好部署、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五个基本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亲自上心上手,时刻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据统计,2013—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扶持务川、道真、正安三县(自治县)发展。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结对帮扶,贫困乡镇不摘帽不调整党政一把手,贫困村不出列不调整“第一书记”,形成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个方案的帮扶责任机制。

    “十二五”以来,全市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876个,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52亿元,其中9个片区县投入23.9亿元,占比达80%以上;4个重点县投入14.6亿元,占比达50%以上;把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了最困难、最贫困的地区。

    五年来,遵义市精准推进改革,在创新机制上实现突破。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加快建立“市级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贫困识别新标准,分类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类确定具体帮扶措施和办法,实行差别化扶持、精准化帮扶,实现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不漏掉一个贫困户。通过建好用好建档立卡成果,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分类指导机制、驻村帮扶机制、产业扶贫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扶贫成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试点、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进一步加快了精准扶贫进程,推动了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

    五年来,遵义市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从“第一书记”、“项目书记”的结对帮扶,到中药材、干鲜果、竹产业、有机茶等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实现了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的目标。“十二五”以来,完成中药材种植35万亩,核桃种植7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建设200万亩,人工种草3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到80%以上,扶贫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初步显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65元,年均增长11%;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70元,年均增长13%;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

    从“雨露计划”、农民夜校等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帮助了基层贫困群众掌握了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仅2015年就有8.83万贫困人口圆梦新家园,距离奔向小康又进了一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缺技术和缺资金仍是成为基层主要致贫原因,占比分别达到6.3万户和6.78万户,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和扶贫资金投入成为当务之急。”该负责人表示,今后遵义市将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与推进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按照总书记关于全面落实“四个切实”、深入开展“六个精准”、大力实施“四个一批”的指示精神和省委书记陈敏尔关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实施遵义市扶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加快实现重点县和贫困乡镇“减贫摘帽”、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确保2016年完成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 (谢体坤 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