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校体育代表团喜迎丰收季

30.10.2014  14:28

金秋十月,五谷飘香,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我校体育代表团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在10月23日上午结束的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校体育代表团取得了20个一等奖(金牌)、12个二等奖(银牌)、9个三等奖(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一名,创造了我校体育代表团参加民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四年一度的民运会是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的体育盛会。我校代表团秉承“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运动场上男儿意气风发、挥洒拼搏,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奋勇争先,喜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押加76公斤一等奖、85公斤一等奖、95公斤一等奖板,蹴球男子单打一等奖,高脚竞速男子60米一等奖、男子100米一等奖、男子200米一等奖、男子2×200米接力一等奖、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一等奖,板鞋竞速男子三人100米一等奖,板鞋竞速女子三人60米一等奖、100米一等奖,女子三人2×100米一等奖、男女三人板鞋4×100米混合接力一等奖、秋千55公斤(含55公斤)单人触铃一等奖、单人高度一等奖、双人高度一等奖和55公斤以上单人触铃一等奖、单人高度一等奖,民族健身操一等奖。我校体育健儿怀着为校争光的坚定信念,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给全校师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个个奖牌、这一份份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提升了我校师生的自信心、自豪感。

体育学院副院长陈强说:“我们反复研究、认真规划,定准目标,本着‘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把学生训练好,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展示我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崭新面貌。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为训练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为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训练环境。成立了“民体训练小组”,监督、指导训练工作,解决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体育学院积极部署,第七届民运会结束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准目标,制订了严密详细的管理方案和中长期训练计划。在训练策略上做了调整,不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埋头苦训,而是在此基础上走出去,去观摩、学习别人,汲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理念。体育学院上下奉行“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运动员在训练场上、他们也在,训练结束了,还要讨论要总结、力争找出最佳训练方案,为突出“教练员的主导作用,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做好基础工作。听说重庆、台江、黔东南那里有好的设备,毫不犹豫地让人去购买,跑多少路也原意、花多少钱也舍的,他们的宗旨就是不能在设备器材上委屈运动员,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给运动员最好的设备。有些运动员家境不好,为了让运动员们安心训练,学院领导为他们争取补贴,甚至自己添补。陈强院长更是时刻关心运动员,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运动员的事他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知道运动员在训练中易受伤,他就亲自去购买创可贴、医用胶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支认真负责、体贴关怀的领导团队,在他们的带领下此次民运会共取得了20个一等奖,比上届民运会整整多出11个。

教练员拓明福说:“我们累点没关系,没时间陪家人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能耽误运动员的的训练,只要他们出成绩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鼓舞。

在运动员身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起的比运动员早,睡的比运动员晚,他们就是最可敬的教练员。为了备战第八届民运会,体育学院合理调整教练队伍,不仅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员,还配备了朝气蓬勃的青年教练员。新老教练员优势互补,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依托运动员自身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悉心指导,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帮助运动员快速提升自己。教练员往往身兼多职,训练时,是教练员;训练间隙,是按摩师;训练结束,是心里咨询师。有时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会因太累或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不配合训练甚至想放弃训练,这时教练员就要与运动员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练员平时授课,周末节假日搞训练。跟运动员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时间陪家人,孩子病了,他们不能照顾;老人身体不好,他们不能多陪伴;年轻教练员结婚只请了一天假。为了运动员他们牺牲了很多,但是一想到这些需要他们的学生,就觉得这点牺牲很值得。严师出高徒,训练过程中他们或许严厉,有时甚至苛刻,但当运动员收获奖牌的那一刻,他们终会明白教练员的苦心。每一个奖牌的获得都离不开教练员的谆谆教导和默默付出,运动员动作不对,教练员一遍一遍的纠正,有时运动员都没耐心了,教练员还在坚持。为了给运动员补充营养,教练员自掏腰包,给运动员买来牛奶和鸡蛋。每一个运动员身后都有一群牺牲自我、默默付出的教练员。

运动员仁说:“有人问我,站到领奖台上是什么感觉,我说很高兴,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这沉甸甸的奖牌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为了备战第八届民运会,运动员三年前就开始训练。为了平衡教学和训练的冲突,运动员平时上理论课,周末、节假日训练。周末、节假日是常人休息的时间,是身边的同学回家跟父母团聚、是同龄人跟朋友出去游玩的时间,却是我们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酷寒的冬季,训练场上总有他们的身影。为了不耽误训练,运动员们很少回家,每年最多回去一次待上七八天。家里农忙,需要人手,他们回不去;父母生病,需要照顾,他们回不去。如花的年龄、二十刚出头的孩子,谁不恋家、谁不想出去游玩,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舍弃小我、顾全大局,因为他们身上有全校师生的期盼,有为校争光的使命。对于别人来说,20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可能只是一组统计数字,没有什么特别。对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份又一份的荣耀,是他们流血、流泪、流汗才换来的。你知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意气风发,但你不知道他们身上有多少新旧交加的伤疤,你不知道他们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因其独特性而危险系数高,运动员在训练中易受伤,大家经常是新伤盖旧伤。一位男运动员在高脚训练中,不幸摔倒,身体多处被摔伤,调养了一个多月才好。我们的一位女运动员本身低血糖,很多人劝她放弃训练,她却克服自身困难,训练一会,休息一会,再接着训练。一位运动员为了控制体重,在一边是高强度的训练、一边是严格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一个月硬是减了30斤。这些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但是我们的运动员做到了。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员每星期都要用掉上百张创可贴、几大卷医用胶布,手受伤了,没事,贴上创可贴;脚受伤了,没事,缠上胶布,继续训练。也正是有了这三年磨一剑的沉稳与坚韧,我们的运动员在此次民运会上大放异彩。

我校党委副书记刘雷为我校板鞋冠军获奖选手颁奖

校党委副书记刘雷与我校代表团板鞋、押加教练员、运动员代表合影留念

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教练员的默默付出下,在运动员的刻苦训练下,才有了今天这厚积薄发的时刻。“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他们历经三年艰辛取得成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