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罐”变“致富宝”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促农增收篇
打开电脑网页,用鼠标轻轻一点,只需在互联网“特色中国·贵州馆”下单,就可便捷购买到贵州的各种土特产。龙里刺梨、织金竹荪、德江天麻、兴仁薏仁米……这些土生土长的贵州农产品,经过系列加工包装后,穿上了“洋衣裳”,卖出了好价钱。
土特产变成高原山珍,正成为贵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契机。
高原山珍——曾是千家万户“油盐罐”
雨后的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处处绿意盎然,密密的油茶林随着山峦连绵起伏,大串大串的油茶果压弯了油茶树。
油茶是玉屏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该县原有油茶林17万余亩,但大部分已老化,产量不高。农户们种油茶,大多只是为了换取打煤油、买盐巴的钱。
近年来,该县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老油茶林改造和油茶林的新造。先后从江西、湖南等地引进18个油茶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上万亩。
效果显而易见。2011年至2013年,全县共完成油茶种植14145亩。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14年,全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的实施,给玉屏油茶带来了新机遇。玉屏以油茶产业示范园为载体,突出玉屏油茶主导产业,并从顶层设计入手,聘请了省林科院专家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油茶产业飞速发展。
同样,“安顺山药”原来也只是农民换取盐巴钱的农作物,如今已是西秀区的一张特色农产品名片,成了农民致富靠山。
走进西秀区刘官乡南翠村的坡头,伴随着机器马达声,新引进的两台山药种植收获机高速运转。
“我从20多岁就开始种植山药,但那时产量不高,也卖不起价。”种植大户何天富说,因为山药种植既耗时又耗力。
为加快推进山药的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刘官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型的山药种植机,进行机械化种植示范。何天富介绍,3年前,村里的山药年产量800吨,市场价每公斤10元。现在年产量增长到6750吨,市场价也涨到了每公斤16元。
如今,南翠村的650名村民,已成为天富山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每年通过种植山药,可以创造上亿元的产值。
西秀区政府办工作人员介绍,抢抓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机遇,西秀区大力引进新机械推进产业化。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运作,辐射带动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17个乡镇,种植面积1.5万亩。山药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靠山吃山——山地农业“钱”途广
贵州山多地少,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独特的农产品。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靠山吃山,成为贵州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夏秋时节,紫云达帮乡紫葡萄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喜获丰收。
“一株葡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我们的紫葡萄很值钱呢!”兴合村村民万安全说。
2013年底,达帮乡立足生态优势,把园区作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突破口来建设,明确把葡萄作为全乡的重要产业来抓。
“我们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1800元/亩的资金补助标准,紫葡萄种植在全乡迅速推广。”园区负责人张跃刚说,2014年年初,园区就发展了8000亩葡萄,并建成省级示范园区。
“凭借优良的品质和口感,达帮紫葡萄已远销南宁、广州等地。”张跃刚说,1亩地产葡萄6000至8000斤,产地批发价2块多一斤,亩产都超过万元。
目前园区已引进紫葡萄种植公司1家,紫葡萄种植小微企业7家。今年达帮乡将实现人均1亩葡萄的种植目标;到2018年,实现产值1.2亿元,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随着一个个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在黔中大地崛起,施秉太子参、罗甸火龙果、都匀毛尖、威宁洋芋、长顺绿壳鸡蛋等一批批贵州的农特产品正以骄人的姿态走出大山。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未来三年,贵州将在全省建设10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形成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的目标。
特产特价——一片山林抵十间粮仓
站在风冈县仙人岭仙人台上眺望,整个田坝村尽收眼底。片片茶园从这片山头延至那片山头,阡陌纵横的茶山小路如迷宫的通道,稍不留意便迷失在茫茫茶海中。
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年,田坝村茶农的荷包鼓得圆圆的,许多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开起了轿车,去年光是茶青收入就有1亿多元。这还不算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企业等80多家大小不一的茶叶加工企业的收入。
在田坝村,每一片茶园都有一个故事。
31年前,永安镇田坝村村民孙德礼带领10多名乡亲扛着锄头爬上仙人岭,承包2000多亩荒山造林。1999年开始,森林里的灌木丛变成了一片片小茶园。
今天,孙德礼是仙人岭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理着一家资产上亿的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家茶叶专卖店。
在仙人岭有机茶叶公司门口,几辆面包车停在茶室前,数十名外出旅游的老人一边品茶、一边商量游玩路线。孙德礼说,光是山下一个茶室,一年的营业额就上百万,来仙人岭游玩的人,总会带一包茶回家。
茶中见林,林中有茶,在数千亩的森林中,间种着2000多亩有机茶园。如今,在仙人岭周围,有四五千人靠种茶致富,茶农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田坝村新民组村民周忠举,就是依靠一片茶园走上了致富路的一个典型。他家17亩生态茶园,最忙的时候,雇佣了14名采茶工,每天开出的工资就超过两千元。
周忠举说,一片茶园抵过十间粮仓。在村里,过去乡亲们比的是水田有几亩,粮仓有几间,存粮有几担。但如今,比的是茶园有多少片。
拥有一片果林,便拥有了一方财富。而精深加工是提高贵州农产品附加值、增加财富的有效途径。
走进正安县新州镇顶菁方竹笋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将加工好的方竹笋装袋密封。公司总经理郑继伟说,公司每年要加工方竹笋9000多吨,竹笋收购范围辐射周围200公里,涉及竹农2万多户。
目前,公司拥有1.5万亩方竹林基地,34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来自附近乡镇。
作为无污染的高档食材,方竹笋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公司销售收入866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达492万美元。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贵州农产品优质优价,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致富快车。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强力拉动下,2014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增长6.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1%,增速双双位居全国首位。
放眼黔中大地,贵州大山正焕发生机,贵州农业正迸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