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刻画符号》首发:先民刻符"集大成",汉字探源添新证

29.05.2015  21:17

新华网杭州5月29日电(记者冯源)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公认是甲骨文,若要再向上追溯,寻找中国文字的源头,这一问题迄今未解。《良渚文化刻画符号》28日在杭州首发,首度全面收录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也填补了国内史前刻符研究的空白,从而助力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

这本图录用3000多幅照片,以及相应的拓本、摹本与线图,全面收录和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它们来自良渚文化多个遗址的出土器物,其中器物有554件,符号有656个、逾340种。器物以考古发掘器物为主,同时也兼顾传承有序的博物馆馆藏品。刻符有的看似动植物,有的则由纯粹的线条组成。

刻画符号一直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1937年,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施昕更和何天行不约而同地报告了他们所发现的刻符。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诸多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了不少带有刻符的陶器、玉器和石器,但是资料分散。

为了帮助学术界深入研究,2012年,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和良渚博物院启动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课题,在浙苏沪多个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帮助下,开始编撰这部图录。图录设立了索引,在不同遗址、不同器物上出现的相同刻符一目了然。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高蒙河教授表示,它填补了国内史前刻符纹饰资料的空白,对这方面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和更有潜力的空间。

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一直主张中华文化存在五大基因文化谱系:西拉木伦河-辽河文化谱系、黄河上中游文化谱系、黄河下游文化谱系、长江中游文化谱系和长江下游文化谱系。他说,这五大谱系都有刻画符号,但如此完整地结集出版某一史前文化的刻符图录,在国内还是首次。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各个遗址被大量发现和发掘,刻符资料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它们与已显成熟的甲骨文以及汉字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倍感兴趣和广泛争论的课题。张忠培表示,良渚文化刻符目前还是一个谜,难有定论,但是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大实证,因此,研究刻符,不仅有助于良渚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更有探源中华文明的作用。

距今约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因最早于1936年在余杭良渚镇被发现而得名。它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以精美的玉器和宏大的古城最为著称,相关的考古成果多次跻身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主任刘斌研究员说,良渚先民能开展工程量浩大的建设、制作精美的玉器、形成社会阶层、建立成熟的礼制、实现社会的高效运作,若不依靠符号系统记录和传递信息,难以想象。他举例说,不少良渚红陶器边沿上除了有一圈装饰性的符号外,必有一组相对的刻画符号,它们的含义就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