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桐花开放的时候,巴梭芦笙节就到了 ——施秉县杨柳塘镇巴梭芦笙会纪实

16.04.2015  01:31

               

每年三月的春风里,我们都能感到桐花紫气氤氲的消息。当桐花开放的时候,杨柳塘芦笙节就到了。其实在我们农村,桐花开放,这是决定一个时令到来的标志。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曾经说过:赶在清明之前,我们得很快地把玉米种好,因为桐花开放之后,稻谷种也就可以下得秧地田了,那之后更忙,也就没有了时间。接下来的事还得去构巴仙求雨——雨水的到来,才有水打田,也才有水栽秧,也才有好的收成。

今年的杨柳塘芦笙会似乎来得晚了一些,因为赶在节日的前夕,桐花就竞相开放了。平礳寨的告力还是在构巴仙祭祀求雨的那一天,还带着全家人上山去种玉米呢。

施秉县杨柳塘镇巴梭芦笙会是个祭祀求雨和祈福的节日,是镇远、施秉、黄平、凯里一带苗族最早的芦笙集会,也是黔东地区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之一,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然,那个年关跨过来之后,有很多村寨都陆续举办了一些芦笙会,不过,那不算新岁的节日,当地苗族人认为,只有过完元霄之后的节日,才算新岁的节日。而且这种节日从施秉的杨柳诸暨巴梭开始,接着就到巴错、巴瓮、巴级、巴窝、旁海……最后至黄平的谷陇芦笙会结束。这个支系的苗族仿佛在古代就已约定成俗,大家恪守着这样的时间,逐步地将这些节日度完才算完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节日来过。这当然与一个民族的习性有关的,因为这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一个快乐着的民族——尽管他们有着几千年的灾难史,他们认为:一个不懂得快乐的民族,也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族员都是带着笑容,面对这个世界。让这种快乐“笙多如林,几乎大军荷戈无异,期时笙歌演沸,洋溢山谷。”(引自刘锡蕃《岭表纪蛮》语)。

巴梭芦笙节是每年农历二月的卯日开始,至酉日结束,时间长达五日。这其中包括午日构巴仙祭祀,未、申、酉日吹笙庆典,最后一天至中夸寨子结束。

祭祀求雨是在巴梭地区最高的山峰构巴仙举行,这是当地苗族心目中的圣山。这“构巴仙”的名字是有来头的,其“构”意为场地,“巴”是指“岭”,“仙”是鬼或神,全译成汉文,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地”。

卯日的这一天,居住在构巴仙周边的十八个村落的苗族同胞都会自觉地带着祭品往山岭上前行,一路铜鼓声声,芦笙悠扬,祈语不断。到构巴仙之后,他们选择一块干净地,摆上祭物。然后开始进行巫事活动。巫事活动由巫师主持,巫事活动叫“角甘肯”。他们砍来一棵小杉木树,下节剥去皮子,上截留下枝桠,将一些彩纸、小鬼人缚上。祭场周边插着“用穹”——一种越人与神对话的彩桥。巫师身着巫衣,肩扛柴刀,手撒米粒,呼唤着天地神灵的到来。其所谓神灵,苗族人叫它“翁滶”,大意相当于汉语中的水龙。据苗族《刀喷》歌载,翁滶叫又叫“风伯”,也就是掌管风雨雷电的大神。关于风伯的来历久也,有人说他是苗族的先祖蚩尤有关。蚩尤和风伯是亲兄弟,他们都是这个族人的保护者。汉史《古史箴记》中称: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曾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涿鹿之战中被擒杀。飞廉,死于涿鹿之战。因此,每到苗族祈雨,都会呼唤他的名字,希望他招来雨水,让天下臣民有好的收成。

祭祀是庄严的,观望的人神情也是凝重的。因为这是人与天地对话,与神灵勾通。鼓要击多少下,芦要吹多少下也都是有讲究的。当招来了风伯,人们便绕坛吹笙和踩鼓,翩翩起舞,直至仪式结束。

杨柳塘苗族为什么要选择构巴仙作为祭祀祈雨之地呢?这得要从这里的苗族人迁居这里说起。杨柳塘苗族均为吴氏,先祖古为苗裔,生活在江南一带。后因战争从江南隐身于大山之中。来时,林深岭密,虎狼出没,人们以砍火焰撒播高梁、小米等旱季作物为生。作为江南人,他们并不习惯这些旱季作物,他们希望能象昔日在江南一样,吃上稻米。见到这崇山峻岭的山谷间,是可种稻谷,只是穷于无水。于是族人们不得不思考祈雨之事。巫师卜卦,认为这地方是可以求到雨水的。经过祭祀祈求,果然雨水漂泠而至,泉水也从山谷间流淌出来,形成大大小的泉井,灌溉着这一方水土,人们吃上了稻米。可是,这日子过不了好久,一个生小孩的妇女到井水里洗尿布,触怒了风伯。从此,天不下雨,井不喷泉,天地大旱,人们食不果腹,饥寒交迫。水井,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它是真正的圣物,是真正的圣洁之地。对于水井,在苗族人心目中,它是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别,它一旦存在,它就有圣洁之誉。苗族人上山干活,得先找到水井,在吃水之前,苗族人会先“裘脚”,也就是打草标,将草标放进水井之后才能饮用。哪怕再渴也得这样。苗族人把能带来繁衍的神——“芜”,敬供的水井里,以让人传宗接代。而护水井的树,成了苗族人心目中的神树,那可真正是神圣不可侵犯。因为我们这里叫做“坐月婆”不能到水井来,有病者不能到水井边来,有口角者不能到水井边来……..因为那可是圣洁之地。

王宝勾雄心急如火,找大家来商量后。巫师又用卜卦的方式,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坐月婆”触怒了风伯神,必须向风伯求情,向他道歉,找他回来降雨。要求住在高坡的的于二月午日吹芦笙向雷公道歉,祈求雷公给人间降雨;住在河边的,敲锣打鼓划龙船向龙王爷请罪,迎接龙王爷回来管水,如此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那以后,高坡吹芦笙、河边划龙船的习俗就代代相传待续下来。这个故事,看似怪诞离奇怪,其实它真正表达了苗族人敬畏自然,珍爱自然的生态观。苗族人认为大自然不仅具有生物生命特征,而且具有精神生命特征。大自然是要被呵护的,尊重的。反映了苗族对大自然的一种朴素唯物史观。

未、申、酉日是庆典日子,当地的苗族人都要举办各种活动以庆贺这雨水的到来。而吹芦笙是活动的主角。各村寨都要组织自己和队伍前去参加庆典。乾隆《镇远府志》载:苗人“以祀五显神,远近邻人,咸集吹匏笙,连袂宛转,顿足歌舞,至暮而还”的记述。活动期间,还有进行踩鼓、对歌、赛歌、赛马、斗牛、斗鸟等项目。年轻人更是游方(谈恋爱)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寻找到自己心爱的人,然后进入秋冬择日结婚。

今年的节日同样如期举办,身着民族节日盛装,风雨无阻,翻山越岭,不约而同地来到这山里吹笙跳舞。芦笙场彩旗飘飘,人潮涌动,缤纷壮观。毗邻临县的各族同胞亦前来助兴,加上走亲访友,商贾交易,山坳上热闹非凡。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当地的苗族同胞会邀请亲朋好友在家里吃饭喝酒,对酒当歌通霄达旦,讲述着那些远古的故事……

节日,是各族人民一次美丽的邂逅,一次韵华不退的美丽相遇。

 

0 一五年四月十五日于偏桥古镇